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发朋友圈越来越少的原因”的热门话题,该不该发朋友圈,该不该在朋友圈袒露自己的内心,许多人都会为这个问题特别纠结:

尤其在分享文章或者自带鲜明观点的文章的时候,更是要经历一番心理折磨,发还是不发?这的确是篇好文章,自己也非常赞同和认可文中的观点和理念,转发分享到朋友圈,也代表了我的立场,让朋友更了解我,了解我的价值观。但它有可能暴露我自己的内心想法,也许会让朋友圈里相关角色的亲戚、家属想入非非,给自己以后现实生活带来不便,甚至是矛盾和摩擦。

也许有人会建议发朋友圈的时候分组,但因为实在太过麻烦,秉持着“少发少错”的原则,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不发朋友圈,也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心情或者感悟。

他们这种担心自己的心理活动暴露给大家,会被一些人嘲笑和不理解的心情其实是不安全感的一种体现

首先,老实说,我也不认为分组是个好办法,把心思花在把谁和谁分到一组合适,倒不如好好用心自我成长,在心理上长大起来。

在心理学看来,过度袒露内心和过度自我保护都是心理和人格发育不够成熟的表现,这两种特质会在小孩子的身上交替出现:

比如,有的孩子刚和谁玩了一会儿就把自己的名字、自己住在哪儿,家里几口人、爸爸妈妈在哪里上班之类的都告诉人家了;而有的孩子见到不怎么认识的就哭,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谁也不搭理,性格也非常自闭。所以想想看,过度没有安全感的你,是不是在心理上也像一个孩子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用的词,叫“心理边界”。

所谓成熟,指的是既有“边界”,又能“融合”。但是没有“边界”,“融合”也无从谈起。

人的心理是一体两面的。那些内心大多数时候都很封闭的人,会有一觉得对方不错就完全不设防的另一面,恨不得把心一股脑地都掏给人家。紧接着发现对方没有如预期中给自己回应,于是心情又跌落谷底,觉得大受伤害,甚至会觉得被欺骗。

久而久之,把自己包得更紧,更加诚惶诚恐,更加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和不信任。

那如何终结这种心理上的恶性循坏呢?还是得从建立心理边界开始。

首先,和自己的父母建立心理边界。

分清什么是他们对你的爱,而什么又是他们打着“爱”的旗号不讲理的干涉和自私的控制。

接下来,要和你的领导、老师、权威建立边界。

不是他们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也不是你内心的一切都需要跟他们交代和汇报。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不卑不亢、不取悦、不讨好的态度去跟领导合作,而不是做领导的“听话宝宝”。

在这之后,你学会跟朋友建立边界、跟爱人建立边界,跟孩子建立边界,

分得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们的”。而你只需要对“我的”和“我们的”去担当和负责。

至于发朋友圈,适度地开放自己内心里你允许别人看到和分享的部分就好。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工具,是为自己服务的,怎么样能让自己舒服,自己把握好就好。

其实,也有些人从来不发朋友圈的,却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焦虑。所以,重要的不是发朋友圈,而是你要从心理上长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