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太和城位于大理古城南7.5公里、苍山佛顶峰麓。

太和城原为河蛮城邑,城内还建过小城金刚城及南诏避暑宫。立有南诏德化碑,碑阴题名41行,是研究南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南诏初期,苍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为南诏定都创造了条件。737年,皮逻阁从巍山进驻苍洱腹地。‍

739年,皮逻阁将南诏的统治中心从巍山正式迁到太和城。以太和城为起点,皮逻阁、阁罗凤父子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创业历程,一步步将原来偏处滇西一隅的南诏疆域不断扩大,控制了今云南全境、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以及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唐王朝也由当初扶持南诏转变为遏制南诏,最后终于演变为“天宝战争”。

766年,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在取得对唐战争胜利后隆重地将一块高3.97米、宽2.27米、厚0.5米,字数达3800余字的大石碑立在太和城“国门”之外。碑文除盛赞阁罗凤文治武功外,还表达了有朝一日如果唐朝使节到来,南诏可以指碑为证,南诏“世世事唐”之心没有改变,集中表现出这位南诏王的政治智慧。

元朝以后,当年的大碑才被称为“南诏德化碑”,其中含义令人玩味。但它所诠释的各民族“和则互利,战则俱伤”的干年古训无疑是正确的。

从739年皮逻阁定都太和城到780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国都的历史有41年,为后来南诏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莫定了基础。‍

END

资料来源:《中国名城·云南·大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