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叫《啥是佩奇》的视频刷了屏。据说让许多人掉泪了,但我没啥触动。我阅片无数,泪点不会那么低。

没想到这样一个电影预告片,居然刮起了一片狂潮,各种讨论文章络绎不绝,无非说的都是城乡对立、城乡鸿沟之类。猪年来了,说非洲猪瘟可能会删文,但说说小猪佩奇是肯定安全的,大家门儿清。

我有个朋友波叔,不是吴秀波——他叫宋金波——据说90后都尊称他波大大,波大大前天发了个朋友圈:“老人为啥要知道啥是佩奇?城里的老人也未必知道佩奇啊。难道这也是落后失败的标志?我年轻时能背出甲A所有的球员,现在连国家队主力都不知道,这有问题吗?要说鸿沟,许多城里的年轻人分不清韭菜葱花和鸭鹅,不晓得许多重要的历史,谁更尴尬?”

这个天问,击中了我的心坎。因为我们都是不服老、不服蠢的老男人。

我也不知道啥是佩奇,虽然我家流氓猴每天晚上吃饭时都必须边看它边进食,但我也只知道那是一头猪,连是公是母都不晓得,是哪国的猪也不晓得。

如果不是恰巧碰上流氓猴爱看佩奇的年纪,我只怕连这个名字都不会听说。就像前些年我在单位开会,同事们在谈论熊大熊二,我根本不知道是啥,直到后来流氓兔会看动画片了,家里整天放《熊出没》,我才被普及了一下。

话说原叔假若对无数动画片的主角如数家珍,那才叫沦为笑柄吧。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关注点。娃娃关注佩奇天线宝宝光头强,青年关注婚恋和游戏,中年人关注房价和失业率,老年人关注权健和鸿茅药酒,各取所需。

我明显感觉到,公众认为不懂得小猪佩奇的乡村是落后的,愚蠢的。

所以我想聊聊关于愚蠢和智商的问题。

前几天,美国的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沃森被剥夺了多项头衔和荣誉称号,因为他多年来坚称黑人的智商不如白人,而这是遗传造成的。

这里边有一个悖论:科学研究和普世价值的悖论。沃森是一个90岁的科学家,30出头就获了诺奖,他的论点应该有测验数据支撑。但即便这是真相,也是不能乱说的,马丁路德金才死50年,你就想否认黑人平权运动?

种族歧视是一个重大的禁忌。其实我们也被冒犯过——国外的许多统计数据显示,黄种人的鸡鸡明显比白人黑人小,有如黄羊之于骆驼。但我们胸襟比较广阔,富有自省和自嘲精神,你既然说我不行,那我夜里挑灯看剑之后,就不亮剑了呗,只要我不对你亮剑,你就永远不知道我的剑是长是短。

所以咱们不谈种族,只谈个体。一个人蠢不蠢,是难以界定的问题,是大众除了捉奸之外最津津乐道的谈资,也是世界上最无解的问题。

前几天,我给流氓兔讲逻辑推理:古时候,一群小孩在路边看到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孩们争先恐后去摘,唯独一个小孩不动,他说:路边的果子若是甜,定然早被摘光了,所以,这肯定是酸的。

但我脑海中瞬间想起了一幅亲历过的场景,于是又告诫流氓兔:这个小孩放在中国是聪明的,但放在美国就是笨的,因为大家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不一样;我曾在美国一家餐馆门前看到有一颗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根本没人摘,但你能说这苹果是酸的吗?不能,因为美国的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路人不会摘别人的苹果,这不是傻,是对他人私产的尊重。

傻和精,是一个特别深奥的问题。

几年前我去大理,听野夫说,洱海的渔民每天去撒网,只要捞到自己够吃的鱼,就会收工,然后晒太阳去也。我第一反应是,好傻好懒啊,为什么不多捞一些拿去卖钱改善生活呢。

后来仔细琢磨,渔民们若是每天起早贪黑地拼命打渔,洱海里的鱼怕是早就死光了,放鱼一条生路,又何曾不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中国沿海的渔民,不就是用那些绝户的细网把近海的鱼苗全都追杀了,然后只好跑去南美偷渔了么。

你说,是谁的智商高?

话说,我对智商这个词,一直抱有深深的怀疑。

智商主要来自遗传,所以它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数值,不可能今年20明年18。但研究表明,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智商是可以提高的。既然可以不断变化,那就不应该叫智商,应该叫智识。

如果做同一套智商测试题,沿海孩子会比内陆孩子高,城市孩子会比农村孩子高,那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早期教育、知识面更广,他们只是走先了一步,但你绝不能说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人就越蠢。大家都是同样的人种,智商平均值其实是差不多的。

你以为帝王将相就肯定智商高么?你瞧瞧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看到几根普通的电线杆都一脸懵样。

真正令我怀疑智商测试这玩意的,是多年前的一件事:我做了一套题,测出智商138,而被我视为猪头的、当年还叫幼齿的兔妈则是148。多少年了,这口气始终咽不下去。

说黑人笨是不对的,说穷人笨更是不对的,不符事实也不符政治正确。但嘲笑西方世界的白人笨蛋,这个可以有。例如法国人。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说是空客的工程师曾研究如何防止飞鸟击碎驾驶舱的挡风玻璃,后来听说波音研发了一个装置,是把死鸡当炮弹一样射向玻璃,以此测试硬度。法国人花巨资引进了这套设备,结果吓死人了——死鸡不但击碎了玻璃,还把客舱座椅打出了大洞。法国佬赶紧问美国佬,美国佬懒得搭理,后来法国佬支付了几百万的咨询费,美国佬懒洋洋发来一段话:

“做实验之前,先把鸡解冻。”

这显然是个段子。法国人若是真那么蠢,我们以后哪还敢坐空客。

但嘲笑法国人的智商一直是欧美人民的业余爱好。拿破仑是蠢的,马其诺防线是蠢的,黑到最后连法国人都对自己的智商不自信了,所以,我出生那年,他们自己拍了一部自黑的著名电影:《解放军占领巴黎》。

据说男孩的智商全部遗传于母亲,而女孩的智商则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我经常在辅导流氓兔奥数时气得吹胡子瞪眼,只能喘着大气安慰自己:他这智商随妈,不随我。后来转念一想,我既然娶了兔妈这款猪头,显然自己的智商也高不到哪去嘛。

嗯,我也是一头蠢人。

婆娘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是别人家的聪明。

流氓兔要是能做出这种答案,我一定卤一盘鸡腿犒劳他。

犹太人的智商很高,这是世界公认的。但中国人的智商高不高?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摇摆。

若论精明,中国人一定冠绝天下,连贩夫走卒都知道用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权贵们的圈钱套路更是层出不穷。在罔顾规则时,中国人的智商一定是最聪明的。但,这叫高智商吗?

多年前我去东南亚某国,华人导游说当地土著吃海龟蛋太多了,所以比较笨。某夜我们去逛夜市,同行某君买东西,摆地摊的土著数学不好,愣愣地想了半天汇率,最后找回的钱是倒贴的,他那一晚白干了。

大家当时只当笑料。后来我为我们这个群体愧疚了许多年。

多年以后,当我看到中国人因为不守规矩而在全世界受到各种警惕和排斥,终于想通一个道理:锱铢必较和处心积虑,终究四面楚歌,这叫看着精,实则蠢;真正的大聪明,是守拙,是守着底线和良心,你或许吃些小亏,但世界终究会回以善意。

譬如,最近刷屏的吴秀波和小三之恶斗,你说,谁更蠢?

吴秀波拈花惹草,机关算尽,终于把小三送进牢里,够聪明了。

小三步步缠斗,索价一次比一次高,最近又被爆出曾经挥金如土,出入都是顶级酒店和私人飞机劳斯莱斯。那也不是一般的聪明。

但结局又如何?吴秀波身败名裂,代言广告纷纷撤离,演艺生涯估计要完蛋了。而小三被控敲诈勒索,估计要吃好多年的牢饭。若让原叔来评论,只有一句话:

两个人精的覆灭。

但是怎么看,都像是两个蠢货的覆灭。

比我们这些不知道佩奇的老男人还蠢。

精和蠢,没那么绝对,有时候大智若愚,有时候大愚若智。

我的好友、著名作家野夫,有时候看起来挺傻的。几年前我在大理和他磨剧本,我们去买菜时,他总是抓起一把就走,从不挑拣。这让我很纳闷。后来我才顿悟,他并不是不懂烂菜帮子不能吃,而是体恤贫苦菜农不易,不愿占他们半丁点便宜。

野夫还仗义疏财。而在一些事关大义的节点上,他总是选择了看起来最蠢的那条路。他做过许多对得住这个时代的事。

但是他蠢吗?他是毕业于武大的湖北人,他是易中天的得意门生,拿过许多海内外的文学和电影大奖,能写苍凉叩心之文,能做精美抚胃之肴。他懂奇门遁甲,懂绝境生存,你给他一把米,他能用暖壶给你整出一壶酒。

在庙堂眼里,野夫也是一头蠢人。但在我眼中,他是游侠,和义士。

十年前,当我遭遇横祸的时候,素不相识的野夫用宋石男的电话向我问候。三年前,当我离别新闻界的时候,野夫来了电话,劈头就问:兄弟,你的生计有没有问题?此时的我,与他仅仅见过两面。

我当然没有生计问题。如此吃苦耐劳的原叔都会饿死,世间能活着的人只怕亦不多了。但我此生都会记得,当一大堆人都来找我洽谈各种牛逼哄哄的项目时,只有野夫,惦记着我有没有下一顿饭吃。这是尘世间,江湖间,两个文人的惺惺相惜。

如今的野夫,作为10多年来大陆最优秀的华语写作者,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已经不能出书了,他在卖茶叶和酒。

我是小他一轮的同属寅虎的兄弟,是感念于他的温暖与支持的同道中人,今天,且为野哥打一则不收分文的广告:

原乡原味--野哥手信

野夫好茶。在大理时,只要是白天,他从来都是喝茶,我就没见过他喝白开水。如今他隐居于故乡利川,想必也是茶壶不离手的。

所以,野哥手信里必须有茶。

野夫好酒。以前每逢夕阳隐没在苍山的雪峰后,他必呼朋唤友,或上馆子,或在家聚餐,喝上几杯。

野夫的酒风是遗传的,他母亲曾在酒厂工作。他家的酒柜摆满了各地朋友赠送的好酒。可惜我只爱啤酒不爱白酒,每天面对各种几十年窖藏的好酒,竟然满脸的性冷淡,不曾偷喝半滴,真是暴殄天物。、

野夫的酒量不算特别好,但酒风浩荡,来者不拒。在暮春的苍山之麓,我与他每每于凌晨两三点把盏漫谈,在夜酒中说故国风云,说彼此的坎坷流离。窗外的樱花无声开落,清冷的月光洒满了两只苍老之虎的雪白双鬓。

当然,野哥手信里,还有一本他的签名版著作。当年我北漂时,偶于网上看到《地主之殇》、《江上的母亲》,大吃一惊,没想到民间还藏着如此高人。他的文字,是我们此生不应错过的。但凡读过野夫的人,都知道我毫无夸张。

野夫云:

“著书原为稻粱谋。眼前,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书不易售,改卖家乡山中风物。此中种种难言,与君相视一笑。

古语谓:无君子不养艺人。在下区区写作者,无非民间手艺人。这些年承蒙诸君抬爱,勉强文章存身。而今,垂老还山,亲炙一款茶,订制一款酒,附赠一本书,愿天下同仁垂赏。”

山高水长,且让我们记住,曾为众人抱薪者,烧过的那壶茶,温过的那杯酒,写过的那些血未冷的文字。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看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号。

近 期 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