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 一心跟党走

记者 钟海华 李耀文

6月11日,多云。

瑞金市云石山乡回龙村高毛塘小组的钟家祠堂门口,张贴着一副对联——“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为复兴”。在村口的古樟下,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告诉记者:“回龙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是留下姓名的烈士却有195名,是全乡最多的,在瑞金市也是少见的。”

开国将军钟发生就是回龙村人。当年,他担心父母不同意他去参军,便以上山砍柴为借口,独自跑去加入红军队伍。“走过长征的人,做事情有原则,绝对不会因公徇私!”钟发生的侄孙钟久春告诉记者,他2002年在部队参加军校考试,以两分之差落榜,本以为钟发生会为自己“争取”一下,却被拒绝了。钟发生对家人严得很,对村里的事情却异常大方。1953年,得知村里缺少储存粮食的仓库,他便自掏腰包为村里建起了粮仓。

硝烟散尽80多年,如今的回龙村民,依旧没有忘记那段红色的历史,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李桂林告诉记者,村民参军的热情始终高涨如初,全村现役官兵有20多人。“因为共产党带领的部队,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部队,大家都希望接过先辈的旗帜,接过先辈的枪。”

和钟发生将军一样,梅坑村的梁达三将军也是心系百姓。他1950年、1953年两次回乡,都租住在邻居家。为解决家乡十年九旱问题,他从工资中汇了50元钱,用于村里建设水库。

在梅坑村村口,68岁的梁长生和63岁的梁久林拿着锯子、篾刀,正忙碌着做一副担架。对他们来说,担架是一种追忆,一种传承。85年前,红军准备长征时,梅坑村排脑小组15名群众砍尽了后山上所有能用的竹子,忙碌五天五夜做了136副担架。当他们用满是血泡的双手把这些担架送到驻扎在梅坑的红军医院时,欣慰地笑了。钟期光将军当时就是坐着其中的一副担架开始长征的。

梅坑村妇联主席黄燕萍告诉记者,她时常听家里的老人们讲起那136副担架的故事。当时,在这15名赶制担架的群众中,有一位村民叫梁学云,不仅为红军送去了担架,还把自己“送”进了红军队伍,成为当地美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