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中国1000年」之八十一:惨烈的败仗

大约在汉孝文帝去世的前一年,正在北境某个边郡任都尉之职的李广俘获了匈奴的一个当户。当户在匈奴军中是个不小的官,可以说是大功一件。刚好他老大儿子降生,为了纪念这一刻,就给儿子取名为李当户。

李当户是何时去的世的已不可考。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遗腹子,便是李陵。

李陵先后担任过侍中、建章监,善骑射,对人有仁爱之心,可以说颇有乃祖之风,也深受刘彻器重。后来升任为骑都尉,带精兵五千,驻扎在酒泉、张掖等地,教习箭术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刘彻听说自己好心好意派出的使臣苏武被匈奴扣押了,不由得勃然大怒,于当年五月,派李广利率军三万,从酒泉郡出塞,向匈奴发起了进攻。

同时,他又命因杅将军公孙敖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涿邪山(蒙古国境内满达勒戈壁附近)会合,想抄匈奴的后路。

可能是也想照顾一下李陵,让他跟着刷点经验,就在在李广利出征时,刘彻召见李陵,问他愿不愿意为李广利押送粮草辎重。

李陵完全遗传了他老李家心高气傲的基因,当场否决了刘彻的提议,要求亲自率领一队人马,在兰干山以南,从侧翼攻击匈奴,以分散匈奴的兵力。

刘彻就有点犯难,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当别人的下属,但问题是我现在没那么多马匹给你呀。

李陵拍着胸脯,说我不要马匹,就带五千步卒就能直捣匈奴王庭。

我不太确定兰干山的位置,但考虑到李广利与匈奴作战的区域在甘肃与新疆交界的地方,而李陵放言要分散匈奴的兵力,且要直捣匈奴王庭,所以这地方很有可能在蒙古国境内。

看到李陵如此豪情,刘彻挺高兴,就召令路博德接应李陵。

但路博德不乐意了。要知道,这爷们儿当年跟着霍去病北征匈奴,在狼居胥山上洒尿的时候,李陵还没出生呢。更何况论爵位人家曾被封为列侯,论军职也担任过伏波将军。当然了,虽说后来因为犯了点事被贬为了强弩都尉,但这资历摆在李陵他爷爷李广面前也只高不低,现在要给李陵当预备队,人家能乐意了才怪呢。

所以路博德就给刘彻上书,说现在马上到秋天了,匈奴马肥,不利开战,我想等到来年春天,我和李陵各率酒泉、张掖骑兵五千,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必能取胜。

本来这是路博德的主张,但刘彻给想岔了。他以为李陵只会胡吹大气,眼看真要出征了,却害怕了,所以才让路博德上书请求延迟出征。于是,他便命路博德率军赴西河袭击匈奴,令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蒙古国、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出发,深入浚稽山(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南面的龙勒河畔侦察匈奴动向。并且告诉他,如果找不到匈奴的动向,就率军回受降城休整。然后还特意交待他,说你马上给我回书,告诉你都跟路博德说了些什么。

这里顺便提一句,遮虏障是指名为遮虏的障城。所谓障城,是依托山势要塞修建的小城,内中只住官兵,不住居民。与之相配合的,还有用作瞭望的封堠,以及点烽火狼烟传递军情的烽燧等。

李陵率五千步军来到浚稽山后,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绘制成图,派一个叫陈步乐的部下送回长安面呈刘彻,也顺给刘彻解释了一下。刘彻听 陈步乐的报告之后,才知道人家李陵不但没有畏难避战,并且带兵有方,能使部下拼死效力,一高兴,就封陈步乐为郎官。意思是让李陵看看,你手下就来报个信我都封他官,你赶快立功,立了功我封你更大的官。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陵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李广、李敢加上李陵这祖孙三代,论能力,也都是带得了兵,弯得了弓,上得了阵,砍得了人的有勇有谋的名将之才;论机会,那些足以让人立功封侯,名留青史的战役也都赶上了趟;但要是论运气——说他们运气不好那都是客气的,简直就如同被诅咒了一般,他们老李家的人可以与汉朝的赵王爵位、刘彻手下的丞相职位一起并称为三大不能沾惹的对象。别人运气差点,还能说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到他们这,只能说是喝口凉水都能把牙给塞了。

没办法,这就是命。

李陵带着这五千人来浚稽山就是为了侦察,刘彻交待的也很清楚,如果找不到匈奴的动向,就回受降城待命。要是换个人,可能溜达一圈就回去了,再算上绘制沿途地形图的功劳,说不定还能升个官什么的。结果李陵来了,硬是遇上了匈奴且鞮侯单于亲自率领的三万多人的主力军队。

他怎么就这么巧呢?难道真的是老天故意搞李陵吗?

在《资治通鉴》中,李广利北征匈奴和李陵深入浚稽山侦察是一前一后的两件事,似乎没有关联。在《汉书》中,也只是说李广利出征后,同时又派出了路博德和李陵。

但我自己考虑了一下,或许是这么一个情况:

李广利出征后,本来还挺争气,在天山一带大败匈奴的右贤王,斩俘万余人,得胜而还。但在归途中,他竟然被匈奴主力大军给包围了,汉军奋战数日,伤亡惨重,粮草将尽。幸亏代理司马赵充国率领一百多人为尖刀连,拼死突围,打开了一个缺口,护卫着大军冲了出来。

且鞮侯单于亲率这三万多人,应该就是刚击败李广利后,回程时,无意中遇到了李陵。

因为匈奴大军在这里被李陵给绊住了,所以公孙敖和路博德在涿邪山啥也没发现,毫无收获,无功而返。

也就是说,李陵这五千人就是深入匈奴腹地的一支孤军。包括刘彻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只是去侦察而已,是的,侦察。就像一部经典战争片中演的那样,主角率小股兵力,深入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带,就等着主力前来里外合击呢。结果他们的博命行为,到了长官那里,却成了一次成功的“侦察”,主力再也派不上去解救他们了。

李陵倒是真的来侦察来了,只不过,他们侦查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

但无论是李广还是李陵,他们之所以值得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有与命运争斗的决心和能力,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也是光荣的。

眼看匈奴大军来袭,李陵当即立断,撤退到两山之间的谷里地,用大车围成营寨。然后亲自率军在营寨外,以戟、盾为前阵,以箭、弩为后阵,列阵迎敌。

进攻开始了。汉军万箭攒射,匈奴纷纷应弦倒地,然后戟盾齐上,匈奴败退,李陵身先士卒发起追击,斩杀匈奴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又召来左右翼大军共计八万余人,全军倾巢而出围攻李陵。

八万人是什么概念?当初卫青率大军与匈奴在漠北进行决战时,匈奴的主力大军也就十万人。现在匈奴日益衰落,这八万来人可以算是倾国出动了。

在人家的地盘上,以五千对八万,这种仗就算是卫青、霍去病重生也没法打。李陵只得且战且走,向南退却,数日后,到一片山谷时,已经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但汉军也伤亡惨众。

李陵继续沿龙城旧道向东南方后撤,四五日后,到一片大沼泽地的芦苇之中。匈奴放火来攻,李陵也放火将自己周围的芦苇烧光。结果大火没有烧死李陵,反倒让他利用这个机会继续南遁。

在一座无名山下,且鞮侯单于命他的儿子亲自带队向李陵发起进攻。李陵率军与匈奴展开肉博,再次斩杀匈奴数千人,还用连弩差点把且鞮侯单于给射死。

且鞮侯单于怂了。在他看来,这支几千人的汉军就是一个诱饵,是为了把他的主力大军引到汉军主力的埋伏圈里去,所以他想撤了。但他的部下却不同意,说你亲率八万大军干人家五千人,干了十几天了也没把人家给吃了,自己反倒损失惨重,这他娘的太丢人了。这样下去,你且鞮侯单于的威信何在?

但眼看着现在离汉朝边塞越来越近,他们心里也有点发怵,就约定好,在这山谷中最后搞一把,如果还让汉军跑了,那就撤军回家抱孩子吧。

在一定要把汉军吞下去的信念支撑下,匈奴发起了最后的进攻,一日攻击数十次,但除了仍下两千余具尸体之外,还是一无所得。无奈之下,匈奴只得考虑撤兵。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且鞮侯单于,说李陵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没有后援,箭矢也将用尽,你只要再继续打下去,他必败无疑。

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吧,他叫管敢,是李陵军中的一名军侯,因受到校尉的欺辱,所以逃到匈奴军中投降,把李陵军事的实际情况全部卖给了匈奴。

对于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的且鞮侯单于而言,管敢提供的信息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他立刻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将汉军围困在了山谷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李陵仍然率领残部突出重围,继续向南退却。

李陵最初带了五千人,打了这么多天,干掉了匈奴至少上万人,把且鞮侯单于搞得一点脾气也没有,按说他应该也是伤亡殆尽了吧?

不!到此时,汉军还有三千来人。

但问题是,他们的箭矢已尽,辎重已尽,武器已尽,可以说是弹尽粮绝。有的人只能把车轮子拆了,拿辐条当棒子使,就连文职官员也拿起短刀加入了战半,虽说半志仍在,但也是强弩之末了。

他们且战且走,突然却发有一座大山横亘在归途之上,后面追兵正紧,无奈之下,只得折进了一条峡谷之内,结果被追来的匈奴以垒石填塞谷口,将他们的退路彻底封死。

内无粮草、箭矢,外无救兵,兵败如此,李陵不由得怅然长叹,发誓要一死以报朝廷。然后命人将旌旗、珍宝埋于地下,将剩余的所有粮食分发下去,要他的将士们在夜半时分,听到鼓声后,各自为战,分散突围,到边塞遮虏鄣会合。

约定突围的时间到了,李陵和校尉韩延年一同上马,带着十余名士兵向外冲去。按他的意思,全军三千多人同时分散突围,让匈奴措手不及,无暇追击,每个人生存的机率就会更大一些。

这其实是当败局已定时,能够选择的最靠谱的办法了。从古至今,很多主将就是用这一招突破重围,得以幸免的。

但李陵不在此列,因为跌入低谷然后卷土重来登上巅峰这样的人生并不适合他,老天给他们老李家安排的命运,就是先给他们无限的潜力和希望,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拿走,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希望的边缘,最后再把他们推向绝望的深渊。

所以,当李陵率人开始突围时,他的军鼓却破了,没有敲响。三更时分已到,他的将士们瞪大了双眼,等着命运的鼓声,最终,却只有渐渐远去的喊杀声传来——那是匈奴派出了数千人去追击李陵。

最终,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向汉军营地发起了最后的围攻,失去了主将的汉军四散而逃,回到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这场荡气回肠的史诗级战争大片,就此剧终。

但逃回边塞的人只知道李陵突围了,并不知道李陵投降了。所以,得到战报的刘彻,下意识地以为李陵已经阵亡了。结果,没过多久,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就传了回来,刘彻愤怒地责问陈步乐,陈步乐无言以对,只得自杀。

当文武百官都在上书责骂李陵的时候,有一个人却站了出来,说李陵事母至孝,带兵有方,智勇双全,颇有国士之风。这一次他提兵五千深入匈奴腹地,博杀数万之师,转战千里,弹尽粮绝,仍能让将士以死事之,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了。他虽战败,但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希望将来能够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庭。

这个人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