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各地都举行关帝庙会祭祀关公,有的地方还举行关公磨刀节。关于“关公磨刀节”由来的传说,各地均有不同版本,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民间信俗。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在《五月十三日玉泉道中》诗曾写道:“千山万山雨忽至,大珠小珠沸溪里。此是关公洗刀雨,沾身也带英雄气。”

湖北当阳关陵也有一副对联,提及“五月十三”,上联是:“东拒孙吴,西定巴蜀,南镇荆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两朝八百”;下联是:“情怜兄弟,义重君臣,生全忠节,死显威灵,众姓皆知,共庆这五月十三。”

农历五月十三祭祀关帝,主流观点一般有两种主要的说法: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一种说法是关帝诞辰。

最早官方“专祀”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此为明世宗嘉靖皇帝为关公钦定的生日。《关帝志·祀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一本专门记载清末至民国初年南京岁时节令民风民俗的书,《金陵岁时记》记载:“《续通考》汉寿亭侯关公庙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寺官致祭。吾乡是日举行关帝会而以信局中人为盛。盖本(三国演义》之说,薄其忠义也。镖局、汇号及各会馆,平时率奉神像于堂。”

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所著,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清嘉录》中载:“十三日为关帝生日,官为致祭于周太保桥之庙。吴城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他省商贾,各建关帝祠于城西,为主客公议规条之所,栋宇壮丽,号为会馆。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剧,华灯万盏,拜祷维谨,行市则又家为祭献,鼓声爆响,街巷相闻。”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另一种说法是关公磨刀节。

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

关羽生日,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因而传说不一。元朝将仕郎普颜花所撰(关王庙碑》,称关公六月二十三日生。冯少渠《关公祖系记》载:“侯以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解州常平里墓碑则称关帝诞生于延禧庚子六月二十二日,其子关平生于光和戊午五月十三日。

现今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其诞辰,而将五月十三称为“关公磨刀日”。

《四川绵阳地区·德阳县新志》:“五月十三日为‘磨刀会’,俗谓关圣磨刀之辰,前后数日必有雨,以为验。各市村有庙像处,莫不演戏礼敬焉”。

《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乡村风土记》:“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赛祭。是日多雨,谓为关爷磨刀斩小妖之日。”

《锦州市·义县志》:十三日,俗谓关壮缪于是日单刀赴会,英雄出色之纪念日也。后壮缪成神,常于此日出巡。以是每逢旱年,人民谚语恒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日”,此言常验。是日关帝庙亦有开香火会者。

关公磨刀节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蔚为壮观、盛况空前的民间节日。

民间祈雨风俗。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原始农业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农业对于水特别是雨水的过分依重,使得中华民族对雨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烈,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对于雨水崇拜的文化现象。

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动就已风行。殷商卜辞中就有“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东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记录,可看作是最早的祈雨咒文。

西周时,祈雨的礼仪日臻完备,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据《周礼》记载,周朝设春官大宗伯职位,其任务是祭祀天神、地和人鬼,并明确规定:“司巫掌握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汉代,“雩礼”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宋代时,掌管河泽云雨之神——“龙王”得到朝廷的认可,每遇较大的旱灾,朝廷便派遣官吏到各大寺庙祈拜“龙王”降雨。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古人想象中,龙能够飞天入地,行云施雨。早在3000多年前,关于祀龙祈雨的情况就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人们已经普遍把龙当作司雨之神进行崇拜,并定期举行祀龙祈雨的仪式。以后又广建龙神庙(或称龙王庙)加以供奉祭祀。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关公成为雨神

关公,名羽,字云长,名与字无不和雨密切相关。云是雨的前兆,“羽”是“雨”的谐音。另加上,龙自古以来是皇权与帝王的象征,关羽在明中后期神职已经一跃而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担当天地人三界的帝号,故关公为龙王转世,或关公是龙的化身,或关公威服龙王等各种各样的传说,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历代神仙通鉴》中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僧道多方祈雨不应。蒲坂居民闻雷首山泽中有一尊龙神,相传亢旱求之极灵,集众往跪泣告。老龙悯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吸黄河水施降;明旦水深尺余”。上帝为惩罚当地崇尚华靡,暴殄天物,因此谴以旱灾,而“老龙不秉上命,遽取水救济过民,上帝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以警人民。蒲东解县有僧普静,见性明心,结庐于常平溪侧。闻空中雷电,在白藤床上,晨出视之,溪边有一龙首,即提至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忽闻缸中有声,启视已无一物,而溪东有呱呱声,发自关道远家。”关羽便出世了。

道教称关羽前身是雷首山泽中的龙神,因吸黄河水救济抗旱民众,得罪天庭,后转生人世,“忠义性成,神圣之质”,为关公成神入圣做好了铺垫。

另有传说,宋真宗时,有南海妖龙作恶祸害民众,宋真宗求助张天师派关羽出战,终驱逐妖龙。宋真宗封赐关羽“义勇武安王”。

自此,关公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必亲临南天门外磨刀扬威,以防妖龙再作恶寻乱。中国各地民众敬仰关公忠义神武,护国佑民,功德昭彰,逐渐形成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磨刀节”和“雨节”。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节”习俗的由来初探


关公磨刀节的形成

明清时期,乃至民国,祈求关公普降甘霖,解决旱情的民间传说故事已经非常普遍。流传于河北的《关公斩太阳》,关羽吐出的唾液就成阵雨;流传于浙江的《巧施及时雨》,关羽死后被封为雨神,《磨刀伏蛇精》讲关羽磨刀就会下雨;流传于湖北的《关羽借雨》,讲关羽借雨磨刀,并解救了旱情;《解州盐池草龙的传说》里说,关羽的前身是解救解州旱情的草龙,关羽自己也使大旱六年的解州获得丰收;《雨仙转世》说关羽是雨仙转世;《关公出世》里关羽的前身是为民解除旱情的露水龙。这些故事表明,关羽作为雨神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了。

向关羽求雨的记载可见于元代,如元《至顺镇江志》云:“关王庙,在江口坊竖图土山之侧,大德三年,县尉孙琳鼎建。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夹注云:“大德三年秋旱,县尉孙琳祈雨有应。飞蝗渡江,又祷于神,禾稼无伤,乃率众建庙焉”。

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故事情节在民众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与关公磨刀节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仅以四川地区为例,如:

《四川乐山地区·井研县志》:“单刀会”,故老相传,庆祝关帝,由来已久。市镇好事者或令梨园演水淹七军故事。傍江边搭戏棚,看周将军水中擒操将庞德、于禁为欢谑。

《四川南充地区·南充县志》:“十三日‘关圣会’,相传武圣关夫子是日过江饮宴。”

《四川绵阳地区·德阳县新志》:“五月十三日为‘磨刀会’,俗谓关圣磨刀之辰,前后数日必有雨,以为验。各市村有庙像处,莫不演戏礼敬焉”。

下雨和关公磨刀节联系起来,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属性。祈雨活动是人们在无法与天抗争的情况下,借助关公的神力和天斗,虽然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从中反映的则是人民大众纯朴善良,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心理诉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