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听懂世界名曲,提升品位。订阅网易公开课精品课程点击下方卡片,悄悄变聪明↓↓

  中国最顶尖的古典音乐评论家之一,田艺苗

  在国内,古典音乐圈的人,大概都听过田艺苗这个名字。健、汪涵、吴晓波都是田老师的粉丝。

  截止今天,已经有近5000人通过书单收听了田老师的课了,很多学员其实工作非常繁忙,但仍会腾出一段时间,游离诗外、放松身心。

  有留言评价说:“溪流一样清亮的声音,花树一样烂漫的语言,也许没有及时听,但是会反复听,希望书单能多推荐这样的课程。”

  今天再次和大家分享田老师的故事。

  很多人会问我怎么培养气质?也许你在田老师身上,能找到答案。

  对田艺苗来说,音乐就是她每天的生活。

  早上起床,先打开音响,她最近开始重听法国歌剧,《采珠人》。

  重听《采珠人》,她逐渐明白了作曲家乔治·比才对它的爱。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美的故事。在古代,没有养殖技术和潜水安全设施,深海采珠是一份高危工作,只有采珠人才会有为美而死的勇气。

  “如果不用申报课题、各种考核、填表、讲课,把下半生都用来听唱片和看音乐会,也没什么不可以。”

  田艺苗在音乐学院读博士的时候,她那个专业,也就是高级复调的博士,全国也没几个。那时候她写了不少分析交响曲的论文,常常发表在音乐学术刊物上,有一次遇见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杨立青,他便邀请她来上音考博士。

  第一年考了前三名,一共要招7名博士,但她是年纪最小的,就得先让给其他教授级的学长,她也觉得没什么,能不能读博士,都不妨碍她继续听音乐看书。

  第二年,她以总分第一名考上了。

  她对乐谱很执迷,同宿舍的同学说,早上出门,她在读乐谱,中午回来,她在读乐谱,晚上回来,她还在读乐谱。她哪里都不想去,只坐在琴房或宿舍读乐谱,她并不觉得自己用功,心里对音乐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渴望,想知道作曲家为什么写这个音,而不是那一个,为什么是转到这个调,而不是另一个。

  勤奋的果实是一边读了学位,一边还写了两本书,虽然在学校里是最年轻的女博士,但同学们都当她是小老师,还常常被教授邀请到讲台上一起讲课。毕业的时候,为了能多听音乐,她选择留校教课。

  她觉得她的工作也像“采珠人”,潜入音乐大海,挑选珍珠贝母、珊瑚海星,然后在节目和专栏上对他们阐释、抒情、分析创作心理和背景。

  有时候,在教学大楼,在空荡荡的走廊里面,听到莫扎特的《安魂曲》。

  她坐在咖啡机旁边的消防箱上,把这支曲子听完,她说,那种典雅的仪式感,属于行将老去的人们。

  “据说肖邦的某些钢琴前奏曲符合黄金分割的比率,音乐的高潮出现在全曲时间的0.618处,但他一定不会是算计着写出来的。”

  “聆听音乐也如是。为了写乐评、做论文、为了吹嘘、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各种使命,音乐听来已经变了味道,它不再对你敞开,不再触动肺腑,不再一层一层舒展它的优美、灵性、生命与超越生命。

  朋友们喜欢跟着她买唱片听音乐会,有些朋友常常来找她一起下午茶,她们选在附中对面的绿色餐厅。她说,下午茶的音乐也不得潦草:

  治愈系的印象派是首选;维也纳古典乐派,适合搭配女王指定的茶具;巴洛克风格的鲁特琴协奏曲,适合马卡龙和纸杯蛋糕。

  17楼的琴房,只有8平米,有一架钢琴,一个书架,电脑,配一个电脑音箱,还有一个去指挥系的教室里搬来一张小课桌。

  傍晚的时候,一天的功课结束了,她会在钢琴上的电脑音箱里播放坎切利、格雷茨基或坂本龙一,不同类型的作曲家。?然后她会回宿舍换上小黑裙,出门去听音乐会,在上海的20个剧场里面,总会有一场适合你的音乐会。

  对于音乐人来说,真正爱音乐的,音乐会成为TA全部的生活。田艺苗也把她那样的生活,写成书,做成音乐产品,与大家分享。

  她说:

  “有时候,音乐只是在模拟人的感情,所以有些旋律会在感动你之前预先令你落泪。如果音乐真的能够教化众生,那它也会反过来重新教会我们感情。”

  田艺苗的《10分钟读懂名曲密码》,将给你一个机会,认识和欣赏古典乐的美妙,也许,这就是一扇让你通往纯美世界的大门。

  点击下方卡片,听懂世界名曲↓

  田老师会用她的天籁之声,以及特别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在每天10分钟的时间里,听懂一首古典名曲。(内附一节免费试听)

  而且价格很亲民:66元,共150节课。

  据说,有两种艺术是最接近上帝的

  一个是美术,另一个就是音乐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订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