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7月26日首发于“新新家长”(xinxinjiazhang)公众号。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

1

先讲个故事。

前段时间我有感而发,也是一种发牢骚的高逼格方式(哈哈),写了一篇《老师最怕家长说什么》,文章在“成长树”首发。

过了几天,一个久不联系的老同学忽然甩了“中国教育报”的转载链接,问:这是你写的吗?

我吓了一大跳——难道我说得太过火,家长感觉不舒服了(对,彼时他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家长的代表,虽然他孩子还没上学,哈哈)?赶快承认:是啊。

他好像很得意验证了自己的眼光,说:看着像你的文风。

我有点儿好奇:你对我的文风很熟悉吗?虽然他是最早关注我的公众号的朋友,但是我们从没有就这个话题沟通过,我一直以为他是不看的。

老同学是中文系出身,现任报社领导,所以我很想在写作上得到一点指点。借机问他:你看了这么久,从不指导一二。他说:这种类型的公众号,我觉得直接进入主题就好,家长们需要的就是明明白白的解决方案。

我们俩交谈的画风,立刻从求指点的良好氛围,转变成教师家长对立的情绪。我说:唉,天下乌鸦一般黑,你还文化人呢,和其他家长也没什么不同啊!解决方案,说到底,在家长身上,就是去做,去看着孩子。

他回我一句:走捷径,是人性。

我说:无语。你觉得有捷径吗?我其实想说:人生路上,并没有捷径可走啊。

谁知他一语一出,倒是对我很有启发。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但是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捷径的。你做的这一切,也是让家长少走弯路。

2

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的确有路可循,在我看来,方法不要太多。

读书,是最简单、直接、廉价的方式。现在家教市场的图书数量庞大,也有不少精品。即使不是精品,作者写作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遣词用句的,有他自己的思考,读后多少会有点儿收获。经典的教育著作,有太多。而通俗的教育图书,也有佳作。如:安妮鲜花当年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直接引发了后来少儿英语市场上的变化,“自然拼读”至今都是最时髦的英语学习方法。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在职业身份和自然身份两方面受益无穷。还有一位作者叫“小巫”,我还没看过她的作品,但是尹建莉老师和网红咪蒙大神都推荐过她。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的书和观点,也曾带给我很大的思想冲击。

这些书随便看一本,你在家庭教育方面,都不会是一穷二白。可是,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不听、不看、不闻、不问呢?

讲座,尤其是网络课堂,现在风起云涌,很多亲子类网站、公众号都有质量很高的分享,而且多数是免费,或者是低价。我自己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分享微课的信息,但是为什么我接触不少朋友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给人一种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呢?

交流,向别人学习,这个别人可以是身边的朋友、邻居,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凡是别人有一点可取之处的,都值得交流、请教。但是,为什么有这样交流的愿望的人依然是少之又少呢?我自己是小学老师,工作了那么多年,但是身边的朋友、亲戚,很少有人和我交流教育的话题。大家聚会,也就是聊聊家常。我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教育文章,感兴趣的,总是那几位搞教育的人。

除了这三种学习的常规方法,剩下的就是个人习惯、剑走偏锋了。

有的人擅长观察,看到别人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觉得不错,就去问一问、学一学。你家孩子写字不错,怎么练的?你家孩子钢琴弹得好,平时练习自觉吗?

有的家长擅长沟通,看到别的家长,就和人家闲聊,在聊天的时候,就学习了。你家孩子几岁了?现在学什么?你在他的学习和成长中,都有什么规划啊?

有的家长擅长即时反馈,发现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有不足,立刻寻找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有的家长擅长执行,听到别人的推荐,不管是一门课,还是一本书,都立刻试上一试。

家长们也各有各的神通。有的擅长虎妈教育,对孩子十分严格。有的擅长以柔克刚,温和的言辞中自有一种威力。有的举重若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的春风化雨,把问题化解于无形。有的喜欢讲道理,有的喜欢列计划,有的讲究体验式教育,让孩子在事实面前增进认识。有的讲究未雨绸缪,提前渗透,以免孩子走了弯路。

这么多方法,自然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不足。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总之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3

事实上,现在一些家庭教育的问题,不是没有获取教育孩子的方法的途径,而是缺少行动。

那么多的书,我曾经推荐给朋友和亲戚,但是没有人去买、去看,甚至直接告诉我:我没时间看书,我不喜欢看书。

那么多的讲座,有的人听都不去听,有的人听了也白听。

和别人交流?交流别的还行,交流孩子的教育,不如问问:哪所学校有名气?哪个课外班效果好?

是的,这样的家长只有一个问题——懒,懒得思考、懒得行动。没有去发现、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去考虑自己孩子的喜好,没有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

4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所以在老同学说:

这种类型的公众号,我觉得直接进入主题就好,家长们需要的就是明明白白的解决方案。

我才会那么敏感。

我觉得他和其他家长一样,想走教育孩子的捷径,似乎有什么秘诀一试就灵。而我认为:关键在行动,在持续的行动。

的确,教育孩子没有捷径,但是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路可循。关键是,你愿意去学习方法,愿意去获取资源,愿意去付出行动,作为家长,你做的这一切,就是在少走弯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