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石灰

  

  稻草

  

  纸筋灰

  

  红糖

  

  糯米

  谁也不会想到

  古代先人竟可以将这些材料混合

  形成岭南的一项传统工艺——灰塑

  先来欣赏一下这些灰塑作品

  ▼

  《八仙过海》

  

  《凤朝阳》

  

  灰塑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建筑中

  广泛应用的建筑装饰艺术

  祠堂、庙宇、豪宅大院的屋脊上

  都能看到灰塑的身影

  由于石灰适应高温潮湿天气

  灰塑工艺以此为主要材料

  制作出来的作品无论如何日晒雨淋

  都能够保存几百年而不变形

  是古人在建筑工艺上的智慧结晶

  

  灰塑艺术形态丰富精致

  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

  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

  

  邵成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研究员。在1981年、1987年、1997年和2002年参与广州陈家祠灰塑雕塑的修复工作。先后对广州五层楼、六榕寺、光孝寺、三元古庙、锦纶会馆、从化广裕祠、佛山兆祥黄公祠等古建筑的灰塑进行修复。此外,他还创作了南海神庙内的各种灰塑人物和神像。

  邵家四代人坚守灰塑工艺

  邵成村也从事灰塑技艺30多年

  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

  邵成村发现

  灰塑不仅是房梁上的装饰物

  而且还会“呼吸”

  戳视频了解一下

  ▼

  花城+记者 贺龙报道

  邵大师说

  灰塑之所以会“呼吸”

  是因为灰塑具有防风、防雨

  净化、循环空气的作用

  灰塑巧妙融合石灰、沙子、稻草

  红糖、糯米粉等原材料

  能有效地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

  从而抵御岁月的变迁

   ....

  对非遗传承人这一身份

  邵成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他认为每一项非遗

  都是先人留给后代宝贵的遗产

  传承和发扬才是他最大的责任

  他的心愿是

  让每一个人都了解灰塑、尊重灰塑

  首批“00后”大学生报到!不要标签要才华

  夺冠了!这位广外姑娘站上央视,为世界讲述“广州故事”

  那些年,“广东”在课本里刷过的存在感

  他们是烈日下的坚守者,暴晒超8小时,褪了无数层皮!

  艺术“青苗”初长成 画出珠江流域40年的广州情

  预告!广州本土原创舞剧《醒·狮》9月底首演

  —随手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