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光在为南苏丹当地居民检查身体

连续两次身染疟疾和伤寒,一度暴瘦了近20斤;在每天只能供电两三个小时的环境中,他完成了30多例手术;面对艾滋病患病几率20%的群体,他们手术中只能靠胶鞋、护目镜预防病毒。日前,合肥市蜀山区首届“我身边的好青年”表彰大会上,刚回国不久的周曙光受到表彰。一年前,他主动请缨,前往炮火刚刚平息的南苏丹进行医疗援助,不畏艰险,救死扶伤,他和同事们得到了当地人的极大认可,央视也两次报道其事迹。

主动请缨,靠止痛片坚持工作

2017年4月30日,南苏丹战火刚刚平息,中国第五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工作继续进行,安徽省医疗队这天出发,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35岁的周曙光是其中的一员。“家人开始确实比较担心,我是主动报名的,报名后他们就天天看新闻,看南苏丹的局势。”让周曙光感激的是,家人虽然担心,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他。

以前听说过南苏丹比较落后,但等到了南苏丹首都朱巴,周曙光才真实感受到这里的条件有多简陋,尤其是医疗条件。周曙光所工作的朱巴教学医院常年缺电缺水,每天只能供电两三个小时。为了开展更多的手术,他和队友都是一听到发电机发电的轰鸣声,就赶紧把患者带到手术间,尽快实施手术。

没药没器械是常态,术中停电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传染病防护措施,也不能检测。而南苏丹实际艾滋病的发病率接近20%,“唯一的防护措施就是裹严实了,穿着胶靴,戴着护目镜。”如果是艾滋病患者,血液溅到了医生的眼睛,就有感染的风险。

南苏丹最恐怖的疾病是疟疾,每年夺走数以万计的生命。 2017年的七八月份,周曙光连续两次身染疟疾和伤寒,一度让他暴瘦了近20斤。持续高热屡次让他意识模糊,甚至几度短暂失忆,伤寒的腹泻症状让他近乎虚脱。即便如此,大病初愈时他仍坚持参加朱巴大学义诊活动。他曾两次腰椎急性发作,由于没有理疗设备,只好吃止痛片坚持工作。

目测+经验,及时抢救危重孕妇

周曙光是妇产科医生,接触到的孕产妇比较多,“当地的孕妇,10个月的孕期中,能做一次产检的都比较少见。”由于缺少检查设备,给医生的工作也带来很多难度。周曙光介绍,他们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做过子宫肌瘤手术、卵巢囊肿手术等,没有病理科,没有检测检查设备,很多情况都是靠“目测+经验”。

2017年6月1日,他正在一家孤儿院义诊,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医院来一位宫外孕孕妇,情况危险。周曙光赶回医院,“我一看位置,再触诊,直觉判断不是宫外孕,而是更危险的腹腔妊娠。”B超检查,果然是腹腔妊娠,这是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发病率仅为6/100000,如发生破裂,则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术中极易产生汹涌出血且止血困难,加之医疗条件简陋、血制品稀缺,抢救难度可想而知。工作10年,这种情形他也只见过2例。

情况危急,周曙光冷静下来,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终于将这名失血量超过2000ml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00ml血液相当于成人全身一半的血液了,这被当地医生称为奇迹。南苏丹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冒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完成了30多例手术。

首办刊物,异国他乡带“徒弟”

初到南苏丹,文化生活单调,周曙光想,何不自己办个刊物,大家分享工作经验,也能记录生活点点滴滴。他提出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上下一致的支持。周曙光被推荐为队刊的副主编兼责任编辑,“我们自己采编,自己排版印刷。”目前《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刊》已刊出5期,它结束了分布在世界各地55支医疗队没有队刊的历史,也成为各支医疗队队员的心灵鸡汤,其他医疗队也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刊物。

为了提高南苏丹的医疗水平,周曙光言传身教,细致耐心地手把手教学,带出了一批年轻骨干医师队伍。当地年轻医生都喊他“师傅”,“中国师傅”是他们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带教中,周曙光也时常向学生们讲述中国文化、中国医生成长的故事。

来源:安徽商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