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隋唐英雄感兴趣的读者可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李元霸一人杀败起义军212万人!虽然这个故事很玄幻,但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也确实往往被兵力少得多的官军所败。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六镇起义,虽然核心是六镇戎卒,甚至是被认为是拒绝汉化的鲜卑精锐,但十几二十万起义军,却被尔朱荣的八千精锐搞定了。今天冷兵器研究所就来说一下,为啥有极大数量优势的农民起义军,为啥经常败在少量官军手里?

  ▲李元霸剧照

  其实《说唐》这本书虽然各种脑洞,但在起义军兵力上是比较写实的。据《说唐》第34回《众王盟会四明山三杰围攻无敌将》,以瓦岗军为首的十八路反王,家家都有10万军队;以杜伏威为首的六十四路烟尘,一共凑出来22万兵力,合计212万大军。而考诸《隋书》、新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当时北方义军的兵力确实都在十万人的规模,比如隋大业九年(613年),“齐人孟让、王薄等众十余万,据长白山;渤海贼格谦自号燕王,孙宣雅自号齐王,众各十万,山东苦之。”(《隋书》卷4《炀帝纪》)其余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萧铣、杜伏威、林士弘等部众规模都在十万以上。

  但早期起义军与隋官军作战,基本都是一败涂地。比如知名度最高的齐郡王薄,就是那位号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的起义军领袖。他率10万人进攻齐郡(今山东济南),结果与隋猛将丞张须陀遭遇。张须陀兵力不足万人,可双方大战三场,王薄一败于齐郡,再败于泰山,后来引河北义军入山东,第三次被张须陀战败,从此再不敢与隋官军对抗。

  义军如此之弱、官军如此之强的原因何在?大致有三:

  一,义军随军家属太多

  农民军最初起事,多是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故而诸多起义军都是举家随军行动。比如北朝时,据《周书》卷11《晋公宇文护传》引宇文护之母阎氏的回忆:“吾之阖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将欲向左人城,(起义军)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军打败。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汝叔母纥干及儿菩提,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当时宇文护才12岁,宇文菩提更小,都要随军行进。可以想见,很多号称十万的起义军里,往往一多半都是老弱妇孺,真正的战兵没几个。而家属太多,一则影响行军速度,二则要分兵保护。就像一头猛虎长了个超级肥硕的大肚子,严重削弱战斗力。这就让起义军的战斗力更打折扣。

  比如隋末河北义军张金称部,纵横巨鹿、清河、河间数郡所向无敌,官军屡次征讨皆遭败绩。隋名将杨义臣奉命征剿,他探知张金称大本营有数万家属,便故意示弱,引诱张金称前来挑战,然后趁其战兵远离营寨,“简精骑二千,夜自馆陶济河,伺金称离营,即入击其累重。”(《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十月条)张金称闻讯大恐,急忙赶回救援,杨义臣以大兵追击,义军前后受敌,遂败。

  二、组织形态松散

  当然,并不是所有起义军都是带着家属满世界跑,比如隋末江南义军林士弘。他招纳部众很有典型特征,概括来说是“三快”:即称帝快、招人快、溃败快。称帝快。义军成了规模后,称王建号的愿望都非常迫切。但河北山东的义军多以某某公自居,比如河北高士达自号“东海公”,山东郭方预自号“卢公”,章丘左才相自号“博山公”。

  而南方天高皇帝远,义军首领称帝的居多。比如江陵萧铣称梁帝,鄱阳的林士弘则称楚帝。招人快。义军但凡打了胜仗,都会产生连环效应。林士弘起事击败隋军后,江西诸郡豪强士民纷纷杀本地官员响应林士弘,林的部众一夜之间吹气球一样增至十万人。但膨胀得越快,遭到扰动时溃散的也快。林士弘的楚政权经历了两次打击,一次是外来户张善安(山东兖州人)率兵袭击楚都豫章郡,一次是萧铣遣兵进攻南昌。林士弘麾下人马立时纷纷反水,控制的郡县望风反叛。林士弘孤注一掷,派兵攻打被官军夺取的循州(今广东惠州)又遭遇失败,吓得林士弘本人都逃跑保命。看起来声势煊赫的林楚政权一夜之间又打回了原形。

  之所以这样,在于义军缺乏科学组织,对招纳的义军将领缺乏选拔、考核、晋升和监督机制,诸首领合则来、不合则去,只能靠乡党、宗亲关系维持。同时,起义军架构也非常原始,只是简单地模仿官军建制,宗亲或元老委任为王,诸将委任为大将军。比如《水浒传》描写李逵对造反成功后的政治理想:“哥哥做了皇帝,众兄弟都封官做将军。”

  ▲水浒传李逵剧照

  而各级将领具有高度自主权,对首领大部分是名义上的效忠,一有意外,部属极易脱离主帅的控制。同时,义军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也导致义军缺乏足够政治约束力。例如山东贼帅孟海公极其痛恨文化人,“见人称引书史,辄杀之”(《资治通鉴》隋炀帝纪大业九年三月条)排斥知识分子,使得义军首领眼界狭窄,不能很好地汲取历史经验,管理部队没有套路。原始结伙性质的义军无法进化为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事集团,往往一遭到打击就溃败。

  三、农民军步兵多骑兵少

  隋末农民起义军大部分都在中原、江淮地区,不是主要产马区,战马是稀缺资源,农民军起事时很难搞到马,部队构成以步兵为主。隋朝官军在大业末年时,还未完全腐败,郡县兵拥有完整的供应体系,不仅器甲精良,战马也能保证一定供给。故而双方对阵,官军以快打慢、以硬吃软,往往能以少胜多。比如隋将杨善会是个小小的县令,以劲兵千余人与义军作战,“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隋书》卷71《杨善会传》),战绩相当恐怖。

  隋将张须陀赖以与起义军对抗的,也是手下精锐的骑兵。他进攻时遇营则以步兵围逼之,遇流徙者则以骑兵追蹑之,在遍地烽烟的山东从无敌手。河北义军高开道率众来到渔阳郡(在今天津市一带),意外地夺取隋朝留下的数千匹战马,遂尔成为北境最强大的一支义军。据守幽州的军阀罗艺徒拥数万大军,对其也无可奈何。河北窦建德派大军北上争夺幽州,高开道遣骑兵击之,窦军居然不战而退。代北梁师都据本郡起兵反隋,得到突厥人的资助,骑兵力量也十分强大,居然敢于在唐朝的大本营旁边称帝建号。而进化比较成熟的瓦岗军,也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李密亲自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队伍,“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知节领内马军,单雄信领外马军”(《旧唐书》卷72《程知节传》),隋末义军强悍者首推瓦岗,与骑兵力量的扩展有直接关系。

  总之,光靠政治正确是打不了胜仗。军事永远都是一个相当专业的事情。农民起义军如果克服不了组织度、能力与战略眼光等方面的短板,以业余对专业,多数情况真的只有领便当的份儿。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票非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