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分析炮娘,新华社说休矣娘炮

“娘炮之争”愈演愈烈,主流媒体也论战了。

新华社发《“娘炮”之风当休矣》,人民日报发《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两篇文章,引起围观,不少人认为两家媒体“娘炮”之争持立场对立:

新华社狠批“娘炮”,人民日报力挺“娘炮”,你怎么看?

新华社炮轰“娘炮”,人日力挺“娘炮”,这是为为什么?

真的如有些人所言,是对立的吗?

两篇文章看似都是在论述娘炮之争,但论述对象不同。立场是一致的。

首先,他们都旗帜鲜明反对娘炮。

人日:我们不认同“娘炮”“不男不女”等说法。摈弃矫揉造作,扭转娱乐至死倾向,才能改变病态审美乃至“审丑”,以文化人。

新华社:开放多元,审美自可参差多态。然而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其次,他们都强调明星内在素养。

人日:“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即便少数人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内在美”。

新华社: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拜金、颓废的气息。

既然这两篇文章持共同立场,为何会给人们截然相反的感觉?

因为新华社全篇主要谈论的是明星的娘炮现象,人民日报则主要谈论的是普罗大众里的小众阴柔气质。

新华社分析明星动辄把“讨厌”“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的成因,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人日认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男性气质,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才对。

批评明星娱乐化突破底线没有毛病。

尊重普罗大众的不同气质也没毛病。

但是明星娇柔造作的“娘炮”和普罗大众的“阴柔”能相提并论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