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珠江口海域,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同时开钻,标志着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今天,超级建筑给大家说一说这项比肩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的进展状况。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9月6日建设现场

9月6日上午10:30,随着现场作业人员通过对讲机传达作业令,钢便桥上超大功率KTY4000型回旋钻机施工发出轰鸣声,在预先打设好的钢护筒中往下深钻,开钻直径达3米的超大钻孔灌注桩。建设者要将深中通道桥梁工程主墩桩基如“定海神针”般扎入深海岩层。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9月6日建设现场

钻孔灌注桩是桥梁工程常用的一种深基础形式,承担着桥梁上部结构的重量,具备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沉降量小和抗震性能良好等多种优点。作为桥梁的重要隐蔽工程,桩基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桥梁的耐久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与常规陆域段桥梁桩径大多为1.5至2米左右相比,深中通道海域段桥梁采用3米超大直径的超大钻孔灌注桩,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刚度。

其中,伶仃洋大桥东、西索塔基础均采用群桩基础结构,索塔基础为56根钻孔灌注桩,两塔合共112根,呈梅花形布置,入中风化花岗岩持力层,具有桩径大、入岩深度深、地质条件复杂(西索塔塔基须穿越风化破碎带,最大桩长达140米)、钻进难度大等特点。中山大桥主塔基础布置28根钻孔灌注桩,两塔合计56根。钻孔完成后将连续进行下放钢筋笼、混凝土浇注等工序,全部桩基工程计划于2020年9月完成。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9月6日建设现场

为保证顺利施工,桥梁主墩桩基采用超大功率KTY4000型回旋钻机施工,最大扭矩300千牛/米,能够高效保证深中桥梁主墩超大直径桩基的顺利钻进,对于不良地质情况的钻进速度、泥浆制备指标、钻头配备等均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及质量控制措施。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9月6日建设现场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17.5公里跨海桥梁,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深中通道工程总投资约460亿元,使用寿命100年。该工程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首先建设西人工岛,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作为超大规模、复杂结构集群,项目桥梁工程不仅跨越了珠江口多条高等级主航道等,同时受到深圳机场航空限高影响,加上所处位置地质情况总体较差,桥址区域台风频发、季风期长,海面风浪大,施工环境恶劣,并且施工区域环保要求极高,对项目桥梁工程建设的施工组织、协调管理、风险管控等多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项目建设是我国交通建设史上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深中通道走线图

桥梁工程是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重点、亮点、看点、难点,其中关键线路为伶仃洋大桥。伶仃洋大桥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开阔水域,属于台风多发区,主孔跨径达到1666米,为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主塔高270米,通航净高76.5米,桥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建成后将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桥。

▲深中通道效果图

伶仃洋大桥抗风安全问题突出,主桥是全离岸结构,两个巨型锚碇都在海中,如何在深水区、深层软基上确保围堰结构及岛体的稳定,国内尚未有工程实践,可借鉴参考经验少,挑战巨大。

▲深中通道效果图

为克服重重困难,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海上施工风险,深中通道项目提出了“品质工程、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梁场”等一系列要求,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普及BIM技术应用,采用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二维码、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高标准钢筋配送中心、高标准混凝土输送中心,采用全球最优模板系统,推动智能建造、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深中通道效果图

超级建筑了解到,目前参建深中通道的单位主要包括:中交一航局S02标、中铁隧道局S03标、中交二航局S04标、广东长大S05标、中交二公局S06标、中铁大桥局S07标、广东长大和广州打捞局联合体S08标、中交一航局、中交广州航道局、中交四航局联合体S09标等。

各参建单位加强科研攻坚,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可靠。同时,参建各方将遵循品质工程的建设理念,在原材料品质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控裂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着手,打造“智慧工地”,在多个领域引领桥梁建设工程创新,真正以品质过硬的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为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做贡献。

▲深中通道人工岛2017年9月建设现场

为保证伶仃洋大桥的安全,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组织科研单位,做了100多次的风洞试验,不断改进设计,使该大桥的最高抗风能力达到桥面风速80米/秒。

深中通道桥梁工程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线计划在2024年建成通车。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市民驾车去深圳机场、前海等地,将由以往绕行虎门大桥上百公里变为跨江直达,车程由2小时缩减为20分钟。

作为我国迈向交通强国新征程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将是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交通纽带,有效释放目前交通路网的沉重压力,还将在未来,与建成的虎门大桥、珠江黄埔大桥,在建的虎门二桥、港珠澳大桥及莲花山通道,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江“大通道”、经济大动脉,将区域内高密度的港口、机场、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贯通连接成为畅顺对接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注入新活力。

请关注我的一点号和微信公众号:超级建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