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官员俸禄在历代中倒数第一,本来这“头把交椅”应该是清代,但自雍正后实行了京官双俸禄制度,外官养廉银制度,官员的待遇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明代的京官是出了名的穷,尤其是翰林更是穷官中的战斗机。

翰林之所以最穷,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手上没有权力只能靠点工资度日。明代的翰林院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衙门,说它是一个培训机构似乎更为确切,翰林们则是大明帝国的后备人才。

但是,穷是暂时的,翰林的身份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因为,翰林院是明代科举精英荟萃之地。明初时,翰林官皆由皇帝特简或举荐,洪武年间,翰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途选入的,到了景泰年间,翰林院中非进士出身的还有十之四五,以后逐渐被科甲进士所垄断。

此后,想要进入翰林院就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殿试中的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等官;二是馆选,也就是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即及善书者为庶吉士,当然前提是要经过考试,即“朝考”。考试录取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优秀者留翰林院。

翰林官一般情况下从事文史方面的工作较多,可一旦升迁就会有常人不具备的优势。比如,明代官制中就有规定,南北两京的礼部尚书、侍郎,吏部的右侍郎,一般非翰林不任。六部尚书由翰林出身者,则兼翰林学士,侍郎兼侍读、侍讲学士。

另外,辅导太子为职的詹事府(春坊)、司经局的官员,无论何品必带翰林官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则带讲、读学士衔。也就是说,这些辅佐太子的官员,日后新君即位后便可成为新朝重要成员。

还有,主管国家教育的国子监也与翰林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子监是清水衙门,可它担负的是国家教育大计,因此明代官制中规定,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及司业非翰林出身不能迁转。

明初翰林院中学习的庶吉士并无专人教习。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命翰林学士教习庶吉。,万历以后,又以吏、吏二部侍郎充任教习。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照例也要举行考试,优秀者留翰林院任职,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考试不合格者,则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外放为州、县官。由于天顺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讲法,所以,只要进入了翰林院,就被视为是未来的储相。

明代的翰林官不仅作为侍从机构影响着方方面面,而且担负着国家重要部门输送人才的任务。如果说国子监是育才、储才之所,那么翰林院就是养官、储官之处。明代翰林院是国家各机构中流动性最大的机构,科举精英们源源不断地流向翰林院,翰林院又源源不断地向国家各重要部门输送高素质的官员,这就是明代翰林院之盛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就明白了,翰林们在翰林学习的三年期间,是名副其实的穷,但是进士们都想挤破脑袋往翰林院中挤。道理很简单,因为毕业之后,他们的就业却远远高于一般进士出身,一个进士如果被外放为七品知县,那么就意味着他要一级一级地慢慢升迁,而庶吉士一旦毕业,就有可能一年几迁,而且还有很大机会入阁,成为大学士。

更为重要的是,翰林出身的官员死后还有一项荣誉,他们可以以“文”为谥,而不是翰林出身的就没有这个机会,这也是很多进士想法设法也要成为翰林的目的之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