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金生

1958年,由12个国家代表组成了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并于1959年12月1日,在美国签订《南极条约》。1983年,郭琨、司马俊和宋大巧3人以观察员身份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席第十二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进入表决议程时,会议主席拿起小木槌一敲:“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出会场!到会议厅外喝咖啡!”最终的表决结果也不被告知,曾担任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的郭琨回忆说,“当时我们中国代表团从人家后头走,含着眼泪出去的。”“我出了会场就发誓,如果我们不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就再也不来参加这个屈辱的会议!”

当时,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不能参与表决南极事务的。“这同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郭琨和一批中国科学家都呼吁早日建立南极站,独立考察南极。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到国际一流,中国人在南极30多年的拓荒史

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

1984年12月26日,“向阳红10号”考察船缓缓驶入南极洲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南极陆地一点点靠近了。根据郭琨当时的日记,在南极停留的59天里,8天晴,26天雨,25天雪。大风来袭时,最大风力达每秒40米,强度超过12级台风。队员们居住的塑料帐篷常被大风掀翻,拉链式的门帘缝时而灌满雪粒。有时队员收工后,帐篷里积雪已有一尺多厚。前16天住在帐篷里头,没有取暖设备,因为还没有发电,夜里冻得起来拿铁锹铲鹅卵石活动取暖。

由于所登陆的是自然海岸,大部分物资无法直接运上岸,必须修建一个临时码头用以中转建站物资。由于没有经验,出发前考察队根本就没有准备修码头的施工机械。不得已,队员们只能完全靠人力在南极冰冷的海水中搭建钢管架。郭琨回忆,码头长29米,宽6.2米,水深1米,要穿上水衣站在冰冷的海水里面,把100多根钢管打到海底一米多深处,海军突击队员们站在冰冷的海水里,时常被浪给冲倒,被风给吹倒,海水灌进水衣里,冰凉冰凉,如同刀割一样。码头是建好又塌,塌了再建。巨大的海浪,如同大冰山撞击,它轻轻一撞,码头就垮了,又得重修;又垮,反复垮反复修,又没有专业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整整5天5夜的拼搏,码头终于修建成功,打通了修建长城站的最大难关。

因为“向阳红10号”船既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这意味着必须赶在南极夏天结束前完成建站并撤离。为了建站,无论是科学家、机械师,还是后勤人员,都成了“建筑工”。他们住在尼龙充气帐篷里,每天早晨5时左右,郭琨开始挨着各个帐篷吹哨子、掀睡袋叫起床。

“寒冷,饥饿,极其疲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上山下乡时曾在西藏待过4年,自认吃过很多苦,但生命中最苦的一段时间却是参与长城站建设: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平均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吃得很简单,营养不足;睡袋外面结上厚厚的冰,寒冷浸透心脾。无论是工程师、教授、博士、工人、记者,也不管什么地位、什么职务,每个人都是修码头的码头工,搬物资的搬运工,建房子的建筑工。搅水泥,拧大螺丝钉,扛梁⋯⋯

45天后,1985年2月14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将从国内带去的长城站铜制站标镶嵌在第一栋屋门正上方。2月20日,当地时间10时整(北京时间22时),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大雪纷飞中举行落成典礼,标志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一个新阶段。郭琨和队员们激动得抱在一起,放声痛哭。“终于体会到女排获得世界冠军时,她们为什么会抱头痛哭。”有队员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到国际一流,中国人在南极30多年的拓荒史

1985 年2 月20 日,当地时间10 时整(北京时间22 时),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到国际一流,中国人在南极30多年的拓荒史

中山站,建立于1989 年2 月26 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到国际一流,中国人在南极30多年的拓荒史

泰山站,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

建站,仅仅是我国南极科考能力提升的缩影。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在海陆空立体科考平台的支撑下,众多南极科研前沿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我国在横穿南极雪冰环境研究、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东南极冰盖起源与初期过程研究、冰穹A的天文观测与研究等领域,均获得国际一流科学成果。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国已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长城站建立8个月后的1985年10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6届南极事务协商国会议,中国终于正式取得了协约国的地位。自开展南极活动以来,我国几乎参与了所有南极和南大洋观测研究大型国际计划,同时也派出人员参与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成效。一位极地专家总结道,30多年来,中国南极科考的最大成就,就是中国人从能在南极生存、能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逐渐成为有能力到自己感兴趣、具有科研价值的区域活动。“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