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霞湾港:甩掉“黑水河”帽子

▲霞湾港实景图。株洲日报记者 谭浩瀚 摄

9月7日,步行在霞湾港沿岸,清水悠悠、水草摇曳,昔日令人掩鼻疾走的河流如今已经蝶变。

为工业的崛起作出了牺牲

霞湾港,北起建设北路,南至湘江入江口,全长约4.33公里。其流经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最多时聚集了261家重化企业,以冶炼、化工和建材等高污染企业为主。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该片区企业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产能集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而裹挟着沿途工矿废水的霞湾港,更是深受其害,原本在田间、在山丘悠然自得流淌的水流,变得粘稠、浑浊了。历经数十年的累积沉淀,霞湾港底泥沉积的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上世纪70、80年代,是污染最严重期,酱油色的重金属废水混合着白色的石灰水从排污口滚滚流出。”石峰区霞湾社区居民冯玉霞直言不讳,“霞湾港因污染变牛奶河、黑水河。”

这片流域,为工业的崛起作出了牺牲。

截留清淤,祛除重金属沉疴

下决心、出重拳,霞湾港整治拉开了帷幕。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将清水塘列为全国重金属治理重点区域。借此东风,株洲相应制定了《株洲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向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和企业污染源宣战。

2011年底,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投资逾2亿元,实施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废水处理及河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分2期建设。

清水塘投资集团环境技术部部长谭刘圆介绍,一期工程主要清除4.06公里霞湾港河床内含重金属底泥,整治沿线排污口,建设底泥稳定固化处理场,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安全填埋处理,修复堤岸生态。

2013年9月,一期工程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共清理河道底泥4.9万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米,处理废水4.75万立方米。二期工程按照“一江四港”规划,进行市政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已于2016年8月完工。

曾经的“黑水河”已不复存在。

从源头抓起,一年关停147家企业

“霞湾港的蝶变,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了关闭搬迁污染企业,从源头上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谭刘圆说。

堵住污染源头,不添污染新账,清还历史欠账,写在了株洲保护和治理湘江的旗帜上。在前期已经关停搬迁80家污染企业的基础上,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在2017年一口气关停了清水塘片区147家企业。

据介绍,今年底前,清水塘核心区153家工业企业将全部关停退出,彻底截断污染源头,从根本上消除霞湾港的污染源。

目前,石峰区已将霞湾港纳入区级“河长制”管理,每月至少巡河一次。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湘江霞湾段水质已经从2011年国家Ⅲ类标准,提升到国家Ⅱ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氨氮、镉、汞,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98.4%、130.8%、50%。

霞湾港的入江口,清水哗哗,堤岸整洁一新,绿草葱茏,冯玉霞再也没有发现水质出现“五彩斑斓”的情况,他笑呵呵地说:“变美了的霞湾港,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美的礼物。”

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通讯员/谭洪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