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开泰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一代又一代文化科技传承,一个个细微末节的潜移默化,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华西坝得到沉淀和升华,实现了科技和文化的中西合璧。1999年退休后,金开泰以更大的热情全身投入到华西医学发展史的整理中,先后编辑出版了《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和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

1963年,当25岁的金开泰第一次步入华西医科大学时,他并不太了解新学校背后的历史,更没想到自己会和华西坝历史上那么多风云人物留下解不开的情结。如今,华西医院已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而华西坝也成为了成都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坝上生活馆”里,金开泰讲起了华西坝的故事。他感慨地说:“百年的中外交融,造就了一个有理念,有学术,悲喜交集,爱怨交织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华西坝。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间,华西坝更是成为成都现代化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

开启成都现代文明大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处于中国西部的成都对于现代文明,包括医学、农业、教育等不仅不了解,甚至处于一种愚昧的状态。”在整理华西历史档案的过程中,金开泰发现了这样一件小事:早在华西协和大学开办初期,解剖学成为最让师生头疼的一门课,特别是解剖的尸体标本。医院找来一位工人负责搬运尸体标本,可早上他刚搬到学校,下午又心神不定地将其搬回去。等到第二天上课需要时却没有了,有人追他,他索性连工钱都不要,直接跑掉了。

市民的无知和不解,让标本更加珍贵。课堂上,老师一再告诫学生:“他们是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帮助你们学医学,要爱护他们,按书上的要求解剖,不可随意切割。在缝合时要避免粗心,给病人造成痛苦。”

以科学与国际合作推动进步,是华西坝文化中最值得称道的精髓。金开泰解释说,“科学性与国际性当然不能被诅骂为‘洋奴文化’。”学校成立初就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不照抄英美,而是通过增聘中国教员,加大结合中国实际的内容。

修身利他铸就“华西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开泰调入华西大学人事处,他对“华西精神”一代代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支持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全球获得罗斯福总统奖学金三人之一的杨振华教授于1950年带着一家五口人躲在轮船底部三个月漂洋过海来到华西坝,创办了胸外科,他自制仪器在朝鲜战场救治伤员。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他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退休后,杨振华仍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被国际友人称为富有爱心的和平大使。

又如曹振家医生,1943年辗转到华西协和大学读书,1944年投笔从戎投身抗战。1951年参加中央卫生部组织的红十字国际医疗服务队首批赴朝为伤病员服务。曹振家在1965年完成了华西首例不全断肢再植手术。1972年,曹振家患病治疗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金开泰说:“令人敬佩的是,在门诊工作时间,曹振家只对挂号病人服务,认真负责地处理好每位病人。”

中西合璧中为我“融化”

1999年退休后,金开泰以更大的热情全身投入到华西医学发展史的整理中,先后编辑出版了《百年耀千秋——华西协和大学建校百年历史人物荟萃》、《蛇杖华西坝——华西医学百年掠影》。

“无论学校的建立、发展,还是学校的创业、守业,都是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下,以坚忍不拔的忠勇毅力坚持下来,才有大学的伟业。”金开泰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一代又一代文化科技传承,一个个细微末节的潜移默化,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华西坝得到沉淀和升华,实现了科技和文化的中西合璧。

在整理华西百年历史的过程中,金开泰认识了一位中文名为文佳兰的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从未来过成都的加拿大人文佳兰以华西坝历史为研究对象,花了12年时间,收集了散在世界各地的历史资料,直接采访或问卷调查了大量中外人士,写成一本名为《竹石》的专著。为什么她会借郑板桥的题画诗来表达对华西坝的深厚感情?在文化科技进步的背后,华西坝有什么让文佳兰感动的?

2014年,金开泰在美国终于找到和文佳兰碰面的机会。谈到华西精神,谈到写《竹石》的体会,两人在交谈中达成空前一致,“如果你有一个理想、目标,就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懈,在岩石中也要成长,尽管有时是困难的、艰巨的、孤单的道路,可是如果你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金开泰说,“华西精神不仅是华西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鼓舞着一切关注他的人!”(胡晓枭)

(责编:高红霞、罗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