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继文

今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五十岁了,四十年是我现在生命的五分之四,剩下的五分之一,基本是无知的,所以大略是这个时段的人。以性之偏好,现在算书法人,恰在这一截没人写,怕缺了这方面的内容,赘述如下,主要讲介休的书法艺术方面近四十年的发展情况,当然,要将它置于总的背景中:

书法做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特别富于民族特征的品种,在意识形态中占有一个很特别的位置。“文革”前后,它的际遇更有意思,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文章1965年发表于《文物》,引发的“兰亭论辨”是书法史上的大事,起于“文革”初。1978年上海《书法》创刊,介休书法群体是伴着这本杂志聚散。老派的书家后来是以《书法》创刊号的有无来炫示和羡慕的,抄写大字报,缺帖少纸的年月过来,一下子被收拢了。1981年,中书协成立,1982年创刊《中国书法》,进入“书法热”,那个余波所及一直“烧到”(影响到)90年代后期,因其潮流,李刚是关键人物,虽然终其一生未尝进入到专门的艺术事业部门,头衔只是介休书协主席这样一个民间团体的称谓,但其于介休书法的发展是枢纽性质的,承上启下,风气引导,思维和技法,人和事都是这样。他的时代,汾局这面有李焰、韩中明,介休城这边有张薪生、宋力青,印染厂这边是解京石、俞韫杰和阎德华,代表官方的则是现下任省书协副主席吕林健的父亲,介休市博物馆的副馆长吕增禄先生,这是当时大致格局。

介休书法四十年

张颔为家乡题字所用的信封

当然对介休书坛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影响,还应包括老城生长孕育的耆宿名家,明珠是张颔先生,古文字专家,书法以篆、楷两体为擅,篆书面貌丰富,楷书则近于欧,二者兼有古意、质朴,精华内敛。改革开放后,张老声名鹊起,介休中学、绵山、洪山、介休博物馆、图书馆,其题名匾额分布很广。另外,两位元老级的人为郭大顺和师延龄,郭大顺的书风承继是有“行余学社”遗韵的,重点师法颜真卿和何绍基,温柔敦厚,功力深湛,至今九旬以外,仍临池不倦,尤以博览群书,学识滋养,所书平易而有致,人争宝之;师延龄是原介休博物馆馆长,介休博物馆的馆藏、馆的发展及介休文物古迹的修缮都有其功德在,曾将文企先介绍到省博物馆搞装裱,其个人收藏也非常丰富,见多识广,且善于表述,其于书法则天分高于人力,近于古人风格,清雅有书卷气。前些时,文氏装裱后人作店铺申遗庆典,师先生尚亲临并题字,说“装裱者,文章之司命也”并忆当时与文企先等事,声宏词晰,是介休的典故性存在。书法艺术的生长周期很长,像这几位长者,孕育期要推到民国,成就期则在近之四十年,介休书法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实在是幸事,尤其张颔先生,使介休人在心胸和站位上都能有个胆量,在为艺的品格上才能有个“野心”。

介休书法四十年

郭大顺信札

1978年始,介休的书法爱好者逐步形成小团体,文化馆有位姓宋的馆员曾从事普及工作,宋的字为颜体而偏拘谨的,接近美术化写法,市民最易接受,当时全国开始搞征搞展赛,第一次全国赛事仍是由上海《书法》杂志办的,影响甚巨。那些参赛人后来成为名家和中坚的不少,但也有销声匿迹的,恰是写颜体的,颜楷,尤其是经钱沣改造过的那个样子,曾盘踞书坛很多年,介休概莫能外,而这个时候,“李刚已经在写欧阳询了”(韩中明介绍),固然由于他的颖悟,也由于他的行动。李刚是八十年代走出去的第一人,经常去太原请教徐文达、吴连城等名家,与田树苌、王志刚等相讨论,并且追求多样,还背了练习刻章用的石头,信息不发达的前提下,这种耳提面命、互相切磋的方式,使他在介休的场景中得风气之先。徐文达(山西书协原副主席)常直言其非,而导之以实,殷切之意,有留下来的信札在那儿见证着。李刚从这个阶段开始全面升华,书法进入魏碑体系的改造,印章登入汉人堂奥,1987年《书法》“书法撷英”展,山西入选四人,李刚为其一,再下来入全国第三届书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国字号的会员(包括其他艺种)。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为李刚的鼎盛期,在山西乃至全国都享有声誉,书界人士以一见为荣,一交为幸,如现在仍活跃在书坛的山东卞葆彤、北京胡立民,已离世的兰亭奖获得者大同殷宪都曾请他去吃饭云游。当其时,李刚的书法在介休影响是跨界的,有点文化英雄的意思,包括地摊小贩,订鞋刻章的都知道他。1987年李刚因这样的影响,从太原直接受邀加入了民主建国会。

介休书法四十年

李刚书法作品“真水无香”

李刚以自己“荣登龙门”,开始呼朋引侣,第四届全国展是邀请制,省里的函件发到介休,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李刚接函后,因了解一些展览的运行机制,乃告知并邀请李焰、韩中明各创作一幅由他推荐上去,李焰比较“听话”,遵嘱而行;韩中明则觉得邀请范围原来未曾有自己,觉得有僭越之嫌,没好意思交稿;结果,李焰入展,成为第二名中书协会员,韩中明痛失机缘,后来书展征稿成了大赛制,参与人员日益增多,被冲散了。而其时,韩、李二人已托汾矿集团的福,远赴北京,问道于欧阳中石、张荣庆这些大家,不但书写取经上全盘新化,而且也形成理论后盾,在当时的山西绝对是超前的。田树苌先生曾和我谈过这个看法。

介休书法四十年

1990年的群众书法大赛是介休书坛的一次盛事,是由市文化馆组织的。介休市文化馆当时是正对着市政府大院的平房小院,里面有个小展厅,外面有玻璃橱窗,那时候橱窗里的图片也是诱人的,汾矿中学的美术老师王敏的个展就在橱窗里进行的,是那时候的“高大上”。大赛在展厅进行,有现场书写测试,全城的爱好者云集,最亮的参赛者是实验小学的看门人叫樊泽儒的,数他年龄大,八十余岁,走路蹒跚,推了一助力车以防倾跌,车子像飞机场推行李的那种,还背了个书包,写字的用具在包里。这种装束把人都吸引过来了,以其年龄大,组委会专门给了个特别奖,而其他参与者,等级奖以上的形成介休书法后来二十年的方阵,三等奖的张滢后来重点去办班,培训少儿,挽救了介休纸厂倒闭时的下岗生活,也为介休书法人才储备做了贡献。2003年,介休书协“水文化书展”时,有13家书法培训机构在运行,在训少儿达千人。

2003年,介休书协成立。以前有两次筹备,分别由师延龄、吕增禄牵头,但都没有下文;2003年,市委宣传部拟设置文联,文联主席需经文委选举产生,于是先成立各协会。李刚没干过组织工作,经济方面也比较拮据,当时开会要吃饭,都找不到下家,也不知怎么找管饭的途径,答应组建书协时,压力较大,因为和个人突进完全不同,曾坐在原宾馆的台阶上抽闷烟,后来是程忠明副部长帮忙开了选举会。“水文化书法展”是书协第一个活动,水利局主办,请来了省城名家韩少辉、赵社英以及运城的仇官有,还有画画的吴德文(已去世)。

书协成立后,书法人有了个合力,随后一段时间内,省里的展览入选者比较多。晋中地片上,只有榆次、平遥、介休三家相仿佛,晋中宣传部的文艺精品奖曾经把书法一项全部给过介休,李焰、韩中明、郝继文、范有根、赵文杰都获得过。到了2007年,长大的吕林健在省城稳住阵脚,一举拿下了第七届全国书展的二等大奖,介休书界都很振奋,觉得有点自己得了的感觉,林健写的是大草,拜林鹏为老师。

介休书法四十年

吕林健书法作品

2007年、2008年是介休书画届的低潮年,解京石、吕增禄、李刚相继离世,前两年的国有企业退出,所属的人员经受过震荡,解京石外出他乡,也去晋中纺校讲过课,卖过木地板,搞过玻璃雕刻,俞韫杰、张弛去了深圳,韩中明曾养过大车,开过洗煤厂,并到延安打过石油,有时候觉得阵容有散亡的样子,大概有5、6年的时间,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所幸生活质量都还有提高,依赖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能力有了市场,个体虽有幸与不幸,点赶得好与背,总的来讲,还是调整到一个市场平衡的。这里面解京石先生好像压力最大,两个儿子上学、就业、成家在那儿逼的,他做事有点赶得偏早,租文化馆的地方那个租金是最高的点,一个月500元,卖木地板时介休人瓷砖还铺的不普及,劳碌而无效。后来视力退化,仍为买画者画了一张大大的工笔虎,他本来在艺术追求上就有点贪念,各种品类都在模索,写字软硬笔全来,画画呢中西画全干,曾在他家里欣赏他一摞摞的水粉画,都特别有水准。他的家里有点小资情调,沙发角上陶罐插着野鸡翎,那个时候看上去有点太文艺。解先生人又好,与人相善,两次外出谋生,都有不准备回来的意思,给文友书朋一一赠画,2007年得肝癌在太原去世。解京石祖籍是河北的,与河北省书协副主席陶福锡有过从,和太原画院的裴文奎是同学,绘画是理工大、纺校风格,带点印染图案思维;写字学启功,多断笔,而偏润泽一些。他也是民建会员,由李刚介绍加入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对介休的书法圈子来说是一个发育期,文化的焦点感受还在,文化的疏理和再沉淀显然仍不足,至少尚缺少些自信和突破的手段,对外界亦步亦趋,后劲未足,播了些火种,未成大气候。

2008年李刚去世,当时的书法艺术状况和水准表达在他们当年的合集《三人行——文房有约》中,李刚12月去世,展览和书好像在9、10月份间,书印出来堆放在他家二楼,对我说“以后,谁买了作品,送他一本册子!”本来已签约了北京的一家画廊,筹措志满,要去北京开拓一下的。

李刚去世前的一两年,对新起的书风有不少的不适应和不理解,书协体系的“官僚”行政化结构正在形成,“人事”感受上也不适应,“满眼师宜欺老辈”,内心的自信是比较挫折的,这个情绪漫延开来形成整个介休书坛的氛围,只有少数人绕过了这个圈,年轻人中,范有根和武文峰成绩比较突出。范有根从介纺小学转介纺工会再毅然辞职,往临汾、太原跑了几年,加上下功甚实,显示了非凡的意志,不耻下问,终于赶上了时风,先在省展获奖,后入展全国扇面展和手卷展敲开了中书协的门,他还在江苏和北京应聘,在书法研究院进修,本钱下得不少,特别珍惜自己的作品,不轻与人。文峰在草书研学上颇有研究,接受学院派的一些模式,又在晋阳印社学了篆刻,发展比较全面,近年致力于组织建设,成为行余书社的社长,引领介休书届群体向前迈进。

2011年书协换届,韩中明当选主席,介休书法走入文化建构期,读书研史和办展交错进行,展事频繁,与榆次区共同举办“花信风回”二十四人书展,分别在晋中和介休展出,在省书协《笔阵图》全面介绍,在省内占了一席,介休书协发展的情况也做为范式经验在该报编发。

介休书法四十年

韩中明题签

这个展览的阵容就是老中青三代都有,传统和现代都有,结构合理,实力隐现。

介休书法四十年

祈庐信札

2014年,郝继文对介休民国史料的发现和研究,集中到行余学社的研究,完成了《行余简史》的写作,恢复了行余学社,经市政府招聘的书法专业教师(这项工作在山西是首创,当时任分管的副市长郭维新的认识和拍板是决定性质的。冯鑫磊曾代表山西晋中去南京作过相关交流)被组织起来,迅速崛起,从介休土壤上长出一支定位独特的书法队伍,进入到文史学术领域。韩中明提出打造“三贤二哲一社”的宏大愿景,书协并书社开启三个版块齐头并进,行余书馆致力于社会普及教育,五期培养百余学员;行余印坊邀请省城名家刘刚驻介讲学,培育印人三十余名,将篆刻一艺无中生有,起数十年之衰落,行余诗会并及诗文研学创作。书社乘介休市文化促进会成立之风,更借力外来学术资源,请各类专家学者赴介讲学。韩石山、介子平、安介生、吕林健、程志宏都来传经论艺。于传统文化传承,则树立张颔雕像,探索洪山陶瓷烧造,介入到各种文化活动中,与张壁旅游区、顺城关明清街合作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外部形象。冯鑫磊发起建构了微信平台,原创文章和点击关注已深度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书法报》2016年整版推出行余书社介绍行余社员各负身手,各有建树,气氛活跃,成果丰硕,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近十年的成就。2018年暑假期间,清点各院校毕业的介休籍书法学生,发展了一批社员,有进入国美的研究生董士瑜,有工作于太原美术馆的刘琦源等等。小荷才露,风华正茂,他们的成长应该更不负时代的给予!

介休书法四十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