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雪爪淤泥)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14年前的今天,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的一个贫苦家庭。 6岁,冼星海随母亲去新加坡,进入养正学校读书。在学校军乐队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1918年,13岁的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26年春(21岁),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29年(24岁),冼星海去巴黎勤工俭学,在巴黎靠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 1934年(29岁),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同时参与创办立信会计学校(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音乐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冼星海(前排左二))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

一位青年诗人当即创造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冼星海宣传抗日)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这年11月,两人携手来到延安。冼星海在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

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经他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成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最强音,堪称中国最伟大的合唱作品!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1940年5月(35岁),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

1941年6月22日,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冼星海与鲁艺合唱团女声部成员)

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

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年仅40岁。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于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镶着音乐家的一张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缎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黄训(冼星海赴苏联后用的名字)。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为他亲笔题写了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冼星海小传:谱写民族危亡的最强音,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77篇作品,营员“雪爪淤泥”的第31篇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