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动!郴州这位老师坚守山村教学34年,他说:当老师很幸福!

听说永春中心学校有一位58岁的教师,在当地村小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了34年。8月22日,怀着祟敬的心情,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记者坐车1个半小时来到了永春中心学校。正值暑假,记者事先约好刘辉在学校接受采访。进入永春中心学校,刘辉正在打扫卫生:“再过几天就开学了,趁今天有空,来打扫打扫……”住在学校附近的孩子们看到刘辉在操场内打扫卫生,争先恐后叫着:“刘老师好!刘老师好!”听到学生们一句句问候,刘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同学们好,同学们好”。

以德树人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学校这几年大变样。

刘辉指着新建的教学楼向记者介绍,“那是新建的教学活动室,每个班都配了多媒体。”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刘辉扎根乡村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乡村教育的日新月异。

永春中心学校老师刘辉

刘辉是仰天湖瑶族乡才口水村人,年纪尚幼就失去双亲的他靠叔叔帮衬着长大。从永春中学初中毕业后,刘辉为照顾年幼的妹妹便放弃了学业,在家务农。“当时,我在班里的成绩还不错。听说我不读书了,班主任来我家讲了好几次,说我是块读书的料,劝我想办法去读高中。”刘辉说,为了支撑这个家和照顾年幼的妹妹,伤心的放弃了学业。

当老师是刘辉从小就十分向往的职业,也是他一直的梦想。1986年,在郴州基建队工作的刘辉回乡,从班主任刘靖口中得知永春金山教学点因位置偏僻迟迟没有老师愿意来教学的消息。“刘老师了解我,问我愿不愿意去金山小学任代课老师。回到家,在妻子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我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去当了代课老师,没想到这一干就再也没有离开三尺讲台。”刘辉深情地说,1986年刚出春节,他正式成为代课教师。

刘辉说,1986年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他走了1个多小时崎岖山路,满心欢喜来到金山教学点,但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心疼:一间抖墙屋就是教室,全校只有一位老师,10多名学生;教室里用的是最原始的长条木桌椅,都是“缺角断腿”的。

“刚去时很不适应,没想到条件会这么艰苦。”刘辉笑着说,教学点离家有近六公里,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平日里他就独自留校。学校没电,他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空荡荡的学校,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刘辉说,由于学校的厕所离教室较远,没有路灯,睡前不敢多喝水,怕半夜上厕所;晚上有时听到不明声音,心里胆颤心惊的。但孩子们那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和家长们朴实、善良的心打动了他,让他选择了执着和坚守。

1987年,刘辉被调到了更偏僻的桂花教学点,还是没有公路、没有电,他坚持7年步行往返学校。刚去时,村里有人问他,基建队每月有近百块的工资,当代课老师才50来块钱,图什么?刘辉却说:“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这片土地培育了我,我也想为它做点什么。

“你把学生当亲人,学生也会把你当亲人。”刘辉1999年转为公办老师,2004年,调任田池洞教学点。田池洞位于仰天湖瑶族乡西南山区,全校近百名学生,只有5位老师,刘辉担任学校负责人还兼任了班主任和一个班的全部教学任务。由于教学点条件艰苦,一到冬天,路途遥远的学生带来的饭菜和糍粑需要加热,刘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帮孩子们热饭菜。个别学生在上学路上,不小心将饭菜倒了,是刘辉老师煮饭菜给孩子们吃。不少家长十分感动,时常会提一些家里种的小菜给刘辉,他便将家长送来的菜煮好与学生一起分享。

2012年,刘辉又调到才口水村教学点,当时,桂花、金水等偏远山区教学点合并到了才口水村,不少孩子上学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他班上有位9岁的刘诗俊,是瑞金村一名留守儿童,平时跟着奶奶生活,每天上学都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天黑路滑,刘辉担心孩子上学、放学路上不安全,在征得了家长同意后,索性让刘诗俊等4名学生住到了自己家中,自己免费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有一次刘诗俊突发感冒,刘辉急忙从家中找了感冒给刘诗俊服下,夜晚起床好几趟照看刘诗俊。第二天,见刘诗俊病情没有好转,他骑着摩托车,自垫医药费带他去附近卫生院治疗。因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刘诗俊性格有些内向。为帮助孩子成长,刘辉常给刘诗俊的父母打电话,劝他们抽时间陪孩子。渐渐的,刘诗俊脸上洋溢着微笑,小学毕业时,他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刘老师做事认真,对学生负责,在家长、同事眼里他都是好老师。”永春中心学校校长廖武林说。

刘辉心系教育事业,在乡村贡献了几十年,在“一个老师的学校”工作了8年多,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和同事的认同,但每每想到家人,他却心存愧疚。

1986年初夏,刚到金山村小任教的刘辉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由于金山距学校较远,妻子黄猜兰临盆时,刘辉还在学校上课。“那天下午,表哥急冲冲跑到教室告诉我,我当爸爸了。很激动,恨不得马上见到我的老婆和孩子,但教室里还有一群孩子等着我给他们上课。”得知妻子生了小孩后,刘辉心中有初为人父的喜悦,也有对妻子的担忧,但更多的还是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和担当。那天,他强忍着内心的激动,直至下午4点多上完最后一节课,才匆忙赶回家中看望妻儿。

1987年,妻子黄猜兰生下第二个孩子。孩子不到半岁时,刘辉想提升学历,家中却没钱交学费。黄猜兰看出了刘辉的心思,拉着刘辉的手说:“当老师就要有学识,学费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第二天,趁着刘辉上班,黄猜兰偷偷抱着孩子去山里砍楠竹,一连半个月,东挪西凑,总算把刘辉的学费凑齐了。拿着妻子手中的学费钱,刘辉感动地落下了眼泪。

现在,教师已不仅仅是刘辉的职业,更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下班后会经常家访,和留守孩子谈心,和在外打工的家长通电话。问及在乡村从教最大的感受,刘辉老师说:“我喜欢山里的孩子,喜欢老师这份职业,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但我发自内心觉得当老师很幸福。”

来源:北湖新闻

南国郴州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