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这些年来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与俄罗斯及其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项目总归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从建国初的156项目中的全力扶植,帮助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5(米格17)

到冷战后,一度成为中国吸收先进航空技术的唯一来源再到如今两国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明争暗斗,

俄罗斯航空技术,已经与我国本身的航空积累融于一起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技术体系,

那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值得让人深思的故事呢?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20

一 冷战期间的苏联航空技术输入

在整个冷战过程中,除了50年代那段同志加兄弟的甜蜜期,中苏其实都可以算是互为敌手的,

虽然在事后我们才发现,所谓的中苏大战都不过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但整个冷战期间,苏联的航空技术还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了我国:

1962年,苏联出乎意料的通知我国,愿意提供最先进的米格21及相关技术给中国,

只是在我们拿到手之后才发现,我们寄予厚望的苏联空空导弹技术居然不过是当初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海航飞行员获取的美国响尾蛇导弹的山寨版,

或许也是从那刻起,我们才意识到强大的苏联航空技术其实是徒有虚表,

跟随苏联体系只会一条道走到黑。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7(米格21)

不过,就算是双方对峙得最严重的时刻,

我们还是通过一些第三国获取了一些苏联独到的航空技术,

比如米格23的进气道就被吸收应用到了我们自己的歼8改型中,变后掠翼技术也准备用于强6攻击机中;

只是,客观的说,对于我国当时的航空技术的促进已经远不及50年代那么明显了,

而我们也很快转向了对于西方航空技术的吸收学习。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8B

二 冷战后的俄罗斯航空技术输入

苏27的引进毫无疑问是中俄航空乃至军事合作的标志,

这款性能优良的三代机,成为了我国震慑90年代中旬台海独立势力的唯一空中力量,

也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在与美军战斗机对峙驱逐战中占据技术优势的战斗机;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11(苏27)

而后续苏30的引进,让中国空军第一次拥有了靠谱的中距离空战利器,

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苏30是我国唯一可以抗衡敌对航空力量的战斗机,

也是我国建立空中蓝军的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30对于我国空军的实际意义还远大于苏27的引进。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苏30MKK

不仅如此,苏27系列的发动机成为了驱动了我国自主的歼10乃至歼20的可靠动力来源,

如果不是当初苏27的引进,很难说歼10会不会步它前辈的后尘,因为发动机的问题而下马,

虽然AL31系列发动机在现在看来毛病缠身,

但至少加快了我们的歼20项目,为后续WS15的装机赢得了时间。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99M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的转折点应该就是歼10B项目了,

在改进歼10的计划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方面引进了全套的俄罗斯航电来改进,另外则自主开发我们最新的航电系统。

只是谁也没想到,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大批俄罗斯航电最后测试性能还不及我们自己开发出来的航电,

而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装俄罗斯航电的就改成了歼10B,

而我们自己的航电改装的就是歼10C型了!

中俄航空技术合作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歼10C

当我们不再要求苏35进行汉化时,

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俄罗斯的航空技术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可惜只是在于苏35终于解决了长期困扰苏27家族的软骨病,

引进它,可以为国内改进苏27提供一种真正有效的思路,说到底,更多的是为某些慎之又慎的企业买单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