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上华严寺,我们沿着新修的道路走到下华严寺参观。下华严寺位于上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1963年,分开了几百年之久的上下华严寺,终于又合成了一座大寺院。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山门和左右碑亭,别为一院。

华严方塔是复建的仿古四方型木塔,通高43.5米。塔身明三暗二实五层,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

木塔建筑依据辽代风格所建,上景金盘,下承莲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各层内部设塔心室一间,底层外部周围还有回廊一圈,形成了五间样式。其六层斗拱设计采用三十种斗拱组合类型,顶脊塔刹为须弥座,山花蕉叶及覆鉢皆采用绿、黄、乳白三彩琉璃制造,内设天宫。塔顶相轮、承露盘、仰月、宝珠,采用青铜锻造外镀纯金。整体木塔造型美观大方,古朴劲健。

宝塔下还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铜制地宫,中间供奉水晶塔放置元代高僧慧明法师舍利子,铜柱上雕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内容丰富多彩。铜板雕刻的铜砖铺地,四壁大小佛像近千余尊,称为千佛龛,金壁辉煌,十分壮观。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体建筑,为存放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身东向,单檐歇山顶。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遗风,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

下华严寺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大同博物馆就设在下华严寺。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上置经橱,内藏佛经1700多函,1.8万余册,其中有明代佛经和清代龙藏。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曾盛赞薄伽教藏殿“简直就是一个辽金博物馆”。

薄伽教藏殿佛坛上的三尊主佛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均呈结跏趺高坐于莲台上,面相、身姿、衣饰乍看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印相稍有差别。它们面相美好,圆润而饱满,肉髻为螺髻,微微凸起,似有似无。脸庞上下扁平,鼻子直而短小,双唇厚小而紧闭。这种面相造型,充分显示着北方游牧民族以雄健为美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凸而圆的两颧骨以及楞角分明的双唇和上翘有力的下颚,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三尊主佛身穿宽大、舒松、下垂的褒衣博带,气派非凡。舟形背光外侧为火焰纹,其内又有两轮头光和身光,且图案饰绘网目纹和流水形环状纹,为辽代常用纹样。佛像全身着色,脚部和冠饰又以贴金,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香火熏染之后,尊尊佛像皆已呈古铜色,附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古色古香的自然古朴之风,瞻之令人心生敬仰与赞美。

“薄伽”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释迦牟尼梵名,薄伽教藏意为储藏之所。殿坐西朝东,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手法,具有简洁,疏朗的特色,整体外观稳固,轻巧,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减柱法”较早的实例。薄伽教藏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座天宫楼阁和晋城宋代二仙观的天宫楼阁、应县净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了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这些精巧玲珑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过后惊叹不已,赞誉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称其为“海内孤品”。

在薄伽教藏殿内宽大的佛坛上,完整的保存着三十一尊辽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脇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诸菩萨或婀娜或贤淑,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传神。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历来深受学者与游客的推崇与赞赏。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被郭沫若称作“东方维纳斯“。

合掌露齿菩萨像高约2米,双手合十,体态丰满匀称,身姿优雅婉丽,妩媚轻盈恬淡。跣足站立于莲台上,头戴宝冠、面如圆月、长辫抚肩,上身微坦,神情专注,颈佩饰,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下著裙,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她已完全陶醉在对佛祖讲经的痴迷之中,而把滑落的帛带下意识地轻轻挑起挽于臂间。腰部曲线优美,更显婀娜,青春妩媚.上身微裸,身姿略侧,双目微睁,体态袅娜,线条流畅,楚楚动人。合掌露齿微笑的神态表示着对佛法的领悟,成为下华严寺傲以示人的辽塑珍品。

合掌露齿菩萨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修建工程浩大,监管人员经常责打工匠。那姑娘主动替大伙煮饭烧菜,端茶送水。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塑造修饰。这对工程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姑娘的举动,引起一个年轻工匠的注意。他觉察她并不是老工匠的儿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儿,并且担心被监工发现,那姑娘就会碰上厄运。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总监工发现老工匠的活没干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这时,姑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总监工似乎发现了这位“儿子”的秘密,就勒令剥光上身殴打。眼看情况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随即莞尔一笑,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沸腾的铁水溅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儿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那总监工被溅起的铁水烧死了。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多数佛教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这里的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却都是坐西朝东,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大同曾经是辽金陪都,辽代称之为西京。辽国是被称作草原雄鹰的契丹人建立的国家。依照契丹族拜日信鬼、以东为尊的原始信仰,寺址坐西朝东,打破一般汉地佛寺坐北朝南的常规形制,表明辽人在信奉中原佛教、仿效中原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色彩,表现出游牧少数民族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于汉文化接受的保留。

罗汉堂的壁画虽为后人作品,但造型依然很生动。

如今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上下二寺虽连成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普光明殿、过殿、观音阁、文殊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华严方塔、观音殿为中轴线,古朴悠然。

在我的印象里,华严寺门前是一条窄小的胡同,里面各种摊点摆满路边,旁边都是破旧的民房。如今这里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民房动迁,新修了宽敞的华严广场,古寺门前豁然开朗。

华严寺门前的仿古一条街成为市民逛街的好去处。

新建的华严广场大气、典雅,被一组宏伟巨构的建筑三面环卫,这组建筑就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的重楼式壁藏和天宫楼阁的仿古版。重楼式壁藏: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广场东端是一座精美的音乐喷泉,仿照大同市出土的汉代连枝灯的形象建造。两排风格独特的侍女面容和祥、体态端庄,手持长柄宫灯左右排列,将游客们带回到了远逝的年代。

随着大同古城修复工程的进展,过去印象里华严寺门前的乱象已经成为历史,围墙外的商场民房已全部拆除,西边修复起高大的城墙。

修复后的华严广场和仿古建筑群让华严寺不再埋没于高楼之间,雄伟的大雄宝殿又一次鹤立鸡群般地高耸在一片仿古建筑之中,这座千年古刹以他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精美的艺术宝藏成为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古寺再次焕发了生机,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向来往的人们展示他的骨感和沧桑,再现千年前曾经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