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庚戍之变的爆发,让嘉靖皇帝的想法破灭,迫于蒙古人的威势,明王朝不得不同意了俺答汗“封贡”和“互市”的请求,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年,明王朝再次中止互市。而这还不是全部,明朝主要的丝绸布匹生产地是江南,而开放互市的地方是北方边境,明王朝如果要和蒙古人进行国际贸易,就不得不从江南运送大量丝绸布匹,一路舟车转运,才运到边境。

在明朝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嘉靖皇帝,已经稳稳当当的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年轻的嘉靖皇帝在即位初期,励精图治驱除弊政,国家几乎有了中兴的气象。但如今的嘉靖皇帝,只不过是一个成天求仙问道的油腻中年男人,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魄力和雄心壮志。这并不奇怪,因为明王朝依然非常强大。只是让嘉靖皇帝和大部分明朝臣子没有想到的是,当明朝出现中兴曙光之时,北方也出现了一代雄主,俺答汗。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嘉靖剧照

这一年的六月,一支蒙古骑兵南下,和以往小股队伍骚扰边境不同的是,这次来的是蒙古军队的主力,足有十万人之多。蒙古大军浩浩荡荡,毫无预兆的出现在大同以北的地方,已经兵临城下。这时候,驻守大同的是明朝大将仇鸾。这位靠着严嵩才飞黄腾达的边关将领,没有一点和蒙古骑兵大战的勇气。立刻表示,只要蒙古大军不进攻大同,其他地方随便走,我这里绝不阻拦。

于是,明王朝九边之一的大同成了一个摆设,蒙古大军绕开大同,从古北口直捣京城,一路烧杀抢掠,横扫北京城外顺义、怀柔、通州等地,一路疯狂攻击京城以外的老百姓,史料记载,这次蒙古的军事行动,残杀人畜二百余万,直接打到了北京宣武门附近。整个明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无兵可用。十万蒙古军队,绕着京城,烧杀抢掠一月之久,这才满载而归,大摇大摆的回到了蒙古老家。而在回归途中,也没有受到任何有效的攻击。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这是明王朝仅次于土木堡之变的第二大耻辱,史称庚戍之变,又称庚戍之耻。而这场耻辱事件,却又显得无比诡异。俺答汗来的诡异,明朝的兵将表现得诡异,结果也非常诡异。整个事件,都透露着一种匪夷所思的奇怪味道。

很显然,俺答汗并不像灭亡明朝,也不想打破北京城,如果他真的有如此野心,按照明朝将领的表现,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俺答汗的行为,似乎只是为了抢劫一番而已。但这种抢劫,透露太多信号。

从史料记载看:俺答汗的这次军事行动,只想要两个结果,一个是“封贡”一个是“互市”。从嘉靖十三年开始,俺答汗就开始不遗余力的像明王朝示好,希望能够的得到册封,能够有资格向明王朝进贡。而嘉靖皇帝,无一例外的拒绝了。于是,才有了俺答汗这次出乎意料的军事行动。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问题就出在这里,按照俺答汗的说法,他非常想要向明王朝进贡,并且希望得到册封。这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在中国古代,万国来朝是一个朝代盛世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因此,几乎所有朝代,都不会反对他国进贡,在明朝初期,不断地接受朝贡,不断的册封各种各样的官职,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这种表面上的盛世以及名义上的万国来朝,明王朝却要付出难以启齿的代价。

明王朝从建国开始,对于明朝以外的国家,都处于一种“宽严皆误”的尴尬局面,朱元璋、朱棣时代,大规模进攻北方势力,一度横扫漠北,但这种打法,就如同打地鼠一般,打掉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明王朝不断地征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而对于外交,明王朝有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却发现这种外交的消耗,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朱元璋剧照

郑和的七下西洋,绝不是一次单纯意义上的对外贸易,和五十多年后的迪亚士、达伽马这些人的目的不同,外交的目的远高于贸易的目的,因此,耗费巨资的七下西洋,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反而让明王朝不堪重负。

这是明王朝在光鲜亮丽背后的苦水,而这样的苦水,又只能明王朝自己去吞,因此,明朝的皇帝在禁海和开海之间不断徘徊,纠结于如何更好的对外交往。“封贡”就是这种纠结的产物。

简而言之,如果外国可以进贡,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和明王朝发生贸易关系的可能,而有了封号,就是将这种可能合法化。渴望获得明朝财富的各个国家,都希望和明王朝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俺答汗也不例外。只是因为自己的前辈,在土木堡之战和北京保卫战中,让明王朝连续遭受奇耻大辱。因此,嘉靖皇帝对俺答汗以及蒙古国是区别对待的。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这种区别对待,更像是一种贸易战。明王朝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江山铸造的铁桶一般,因为土地肥沃、科技发达、人口众多,明朝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对外贸易对于明朝而言,非常不重要,甚至可以忽视。

可对于蒙古而言,这种贸易战是致命的。蒙古国的经济结构太过单一,急需要明朝的丝绸布匹以及铁器。而面对着庞然大物的明朝,俺答汗并没有太多把握战胜,也不想和明朝闹翻。他只是单纯意义想要获得和明王朝正常边境贸易的权力。于是,这场军事行动爆发了。

一方面渴望贸易,另一方面无视贸易,这像极了几百年后的鸦片战争。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明王朝拒绝边境贸易,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根源在于,明王朝在边境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

按照正常思维模式看,蒙古人渴望的东西,是他们生活必须的东西,而蒙古人有的东西,比如牛羊马匹,是中原王朝可有可无的东西,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明王朝都会在这场国际贸易中,获得主动权。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东西要和生产力挂钩的。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明王朝是没有太多国际贸易的优势的。

在明朝陈汝锜《甘露园短书》中记载: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龙凤袍共5450匹,需要织布机534张,织布匠534名,挽花匠,1620名,其他如挑花络丝打线的,4300多人,而且这些还不够,又增加了350张织布机,织布匠350人,挽花匠750人。这还只是一个省的织布局的耗费。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织布机

如果说龙凤袍做工要求高,其实,普通的丝绸,也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据史料记载,一个人要织一件五丈长的袍料,需要270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明朝,这些丝绸布匹,即使有织布机的帮助,也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这还不是全部,明朝主要的丝绸布匹生产地是江南,而开放互市的地方是北方边境,明王朝如果要和蒙古人进行国际贸易,就不得不从江南运送大量丝绸布匹,一路舟车转运,才运到边境。这里面又是一次巨大的耗费。

相比之下,蒙古的马匹牛羊,反而成本低很多,长城以北广阔地区,全部都可以放牧,而且放牧成本很低,又是蒙古人非常擅长的。因此,他们的投入远低于明王朝的投入。那么,有人要问,如果开放马匹市场,明王朝会拥有大量的优良马匹,到时候打回去不久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普通马和战马是有区别的,而且,养一个骑兵,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情,从汉书中记载可以看出来,汉王朝养一个骑兵,需要十户中产人家一年的赋税。而且这样的耗费,并不能保证这些骑兵具备作战条件。

嘉靖皇帝的确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他选择了一种非常保守的方式,来解决明朝面临的贸易上的巨大困境。不得不选择闭关锁国这样的策略,来保证明朝的稳定发展。这种苦衷,恐怕只有明王朝自己能够理解。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庚戍之变的爆发,让嘉靖皇帝的想法破灭,迫于蒙古人的威势,明王朝不得不同意了俺答汗“封贡”和“互市”的请求,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年,明王朝再次中止互市。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明王朝刚烈的性格,嘉靖皇帝以为这种城下之盟是奇耻大辱。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明王朝在互市中非但没有沾到便宜,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明王朝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庚戍之变,实际上是一场贸易之战。明王朝无力维系万国来朝的局面,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太大的优势,只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来维系明王朝内部的稳定。在庚戍之变后,明王朝继续打造铁桶般的王朝。而偏偏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出现。人们开始渴望对外贸易,因此,在庚戍之变后,倭寇之乱在江南也愈演愈烈,成了明王朝有一个心腹大患。可以说,明王朝的闭关锁国,让明朝的国祚得以延续,却让整个中国失去脱胎换骨的机会。

嘉靖以后,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依然态度暧昧,朝廷依旧不愿意大量的开放海禁,中途虽然有隆庆开海,但很快就再次禁止。对于民间贸易,明王朝是持打压态度,对于官方贸易,明王朝也严令禁止。但对于某些贸易,明王朝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就是军火贸易。

明朝中叶庚戌之变:一场国际贸易的无奈与纠结,恶劣影响至今犹存

因此,在明王朝的默许下,像是红衣大炮、弗朗基一类的火器,渐渐流入中国,而这些火器,让明王朝的军事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也让明王朝更加痴迷于战略防御,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被西方弯道超车。

参考资料:

《明史》

《明世宗实录》

《明史·严嵩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