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6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两年,“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的时间过半。

各地规划建设通用机场的热情不减,但在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时更需要冷静思考。

随着通用机场审批权被下放到地方、首批26个城市入选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通用机场分类管理办法》出台、通用机场投资主体限制全面取消等政策的陆续出台,通用机场成为通航产业中备受追捧的热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通用机场(含直升机临时起降点)近千个,各种资本合作模式开始进入通用机场建设领域。

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通用航空特别是通用机场建设,既能弥补政府的资金不足,也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我国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长远地影响民航整体系统的稳定发展。

尽管为了实现通用机场的合理有效布局,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

然而,通用机场的建设依据是什么?建设多大规模为好?建成后怎样运营?

众多问题还需要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等多方协同、合力解决。

首先,通用机场要因地制宜、按需建设。

在建设标准、投资规模、设备配置、岗位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当地通用航空的实际需求和通航企业的承受能力。

在《通用机场分类管理办法》发布后,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通用机场实施差异化管理,更好地实现“放管结合”,切实简化通用机场的建设运营流程。

实现“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的目标不仅要增量,更要盘活存量: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好存量中小机场,提高支线机场承接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盘活目前闲置军用机场,实现军民互用、同用。

其次,通用机场建设要明确非营利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定位。

当下,机场项目的建设投入与获得的回报存在很大差距,各地除了引进社会资本进入通用机场建设领域外,仍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补贴。

地方政府要在布局中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及区域需求,科学统筹,充分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引进多种模式经营管理,使通航机场不仅建得起,还能用得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不可盲目发展、蜂拥而上建大而全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避免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吸引投资、成为“圈地”工具。要让通用机场项目建得成,并能真正服务通航发展。

最后,通用航空需要一定的产业培育期,通用机场的后续管理和运营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及科学合理的整体开发。

目前,民航局对于支线航空公司、支线机场、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营每年都有相应补贴。

通用机场在配套建设相关通航设施时,可参考民航局对通航运营企业的补贴方案,尽力做到渠道更透明、条件更公开、导向更明确,为通用机场“飞得更好”增加政策底气。

同时,要“苦练内功”,让更多通航飞机飞起来,增加飞行小时量;要“勤修外功”,积极研究与通航有关的各类政策,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更多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孙昊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