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深度好文 阅读建议:先收藏、转发,再阅读

来源:金融司法实务

问题补充:

2015年7月13日,甲公司与我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书》:

甲公司将对某石油公司的债权全部转让给我公司。

后我公司得知在2017年7月1日,甲公司为向乙公司融资签订《应收账款质押合同》:

以其中甲公司对某石油公司2000万元应收账款(货款)提供质押,并于2013年7月3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行了质押登记。

后甲公司未能偿还款项被乙公司诉至法院,诉讼请求中一并要求确认我公司与甲公司的债权转让协议无效。

「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问:我公司买受已经设立质权的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律师回复:

本律师认为:已经设立质权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并不必然无效。

主要理由是:

第一,现行民法规范中的“不得”二字不是识别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标准,它有多种解释可能性,有的是指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有的是指转让合同、设立物权的合同不发生效力或者无效。

例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不得转让的房地产,目前的司法实践均认为,违反该条规定,转让合同并不无效,但是否发生物权变动或者受让人能否请求转让人继续履行,则需要根据该条规定的各项分别判断。

第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款解释为转让设立质押的应收账款债权无效,在强调债权的流通性及价值的背景下,不利于应收账款债权效益最大化的发挥。

这是因为,应收账款债权设定质押与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前者旨在为主债权担保,质权是否行使,取决于债务人是否履行债务,具有不确定性。

在质权成立至行使质权这一段期间内,被担保的主债务人与应收账款债权人均有期限利益,这种期限利益有时对当事人利益巨大,涉及到市场波动、商业交易等各种因素。

同时,根据应收账款债权实现可能性的不同,应收账款债权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应收账款受让人认可该价值的前提下,限制该债权转让,将阻碍应收账款债权人变现其债权并进而损害其利益。

另外,在应收账款债权受让人认可该债权价值大于其上设定的质权所担保的主债权并愿意受让该债权的场合,限制该债权流通,就更不具有合理性。

第三,将已出质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合同认定为无效,有时并不利于质权人的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或者提存。

如果认定合同无效,则意味着质押人已经取得的转让价款的返还。

对于质权人而言,已经实现的债权(转让价款)与尚未实现的债权(应收账款债权)相比,显然前者对于质权人更为有利。

第四,从登记制度上看,在登记生效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应当尽量贯彻登记的公信力,如此,不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合同归于无效,同时依照物权变动的规则确定质权的归属与效力,在逻辑上更加清晰。

「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相关法条:

《物权法》

第二百二十八条 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案例参考:

(2017)最高法民申3858号

实务建议:

物权法规定处于抵押或质押状态的标的物未经质权人同意不得转让,第一百九十一条和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原文用的都是“不得转让”。

但是最高院在以往判例中曾认为现行民法规范中的“不得”二字不是确定该条款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直接标准,“不得”有多种解释可能性,有的是指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有的是指转让合同、设立物权的合同不发生效力或者无效。

对于抵押物转让未经过抵押权人同意的效力问题,最高院曾有指导案例直接认为:买受人通过行使涤除权涤除转让标的物上的抵押权负担的,转让行为有效。

「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同样该观点可参考适用在应收账款质押情形,至于买受人应当如何确保质权人权益后依据债权买受合同行使权利,本律师会在后续文章中予以分析。

「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与付出,“资产界”均已备注文章作者及来源。本网转载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读者、传递行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消息至“资产界(npazone)”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欢迎关注资产界(ID:npazone)「资产界」未经应收账款质权人同意,转让行为是否必然无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