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钰芸)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科学,正逐渐涉及到公众的“衣、食、住、行”。如何让公众了解未来智慧生活的巨大影响,促使他们理解、接受和应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势在必行,而起点就是青少年。作为“2018全国科普日”系列联合行动,日前,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会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召开。

图说:签约仪式现场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向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授牌,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和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还与徐汇区斜土路街道办事处,签署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基地社区共建合作的协议。上海臻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南洋中学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徐汇区斜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敏表示,希望和青艺童创共同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从社区的角度出发,今后我们会提供多维度的平台,基于青艺童创的优质资源和丰富经验,共同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基地打造成为青少年创新发展的孵化基地,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培育基地,以及厚植科普创新研发理念的传播基地。”

作为此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吕良岳认为,要让更多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科技教育,就必须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机构。“我们将在浦东、浦西各建一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科普基地,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启蒙、普及和推广,做领先全国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的服务机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