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普通话中的“你要做什么?”,

在东北话中是“干啥”,

在四川话中是“搞哪样”。

而有一个地方的人却结合两种方言,

说的是“干哪样”,

这个地方就是四川省攀枝花市。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用花名命名的城市,

当地人说的话混合西南方言和东北口音,

是四川方言里的一朵奇葩。

能开出这么一朵花的原因,

得从这座城市是怎么来讲起。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也就是木棉花。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仅仅比深圳大十来岁。

1964年前,这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7户人家和1棵树。

树上开着火红的攀枝花,

人们喜欢它怒放的生命,

于是给这地方取名“攀枝花”。

上世纪50年代,

地质学家在这里发现大铁矿,

原本默默无闻的偏远村庄,

突然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工业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

为改变这一局面,

加上当时国际局势带来的战备需要,

国家下决心进行“三线建设”,

把工厂从沿海一线,

分散到内陆大山里。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市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曾用名“渡口市”,直到70年代改名为攀枝花市。

攀枝花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在这一片7440平方公里,

不足国土面积1/1000的土地上,

包括全国两成的铁、

世界储量第一的钛和世界第三的钒。

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让攀枝花得到了共和国的厚爱。

1964年5月,

安静荒芜的村庄,突然间沸腾起来。

一句“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

吸引十多万的年轻人、工人和知识分子。

他们背起行囊离开家,

来到地无一里平的金沙江畔,

建设大型钢铁基地。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满载热血青年的大卡车,一辆辆开进攀枝花。

迎接这批青年移民的,

除了崇山峻岭,

还有日以继夜的艰苦。

1965年, 10万青年人进山安营扎寨。

他们住席棚子,喝泥巴水,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一个17岁的云南姑娘,

最大的希望就是吃上一碗干净的白米饭。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那一年,他们制造了一声巨响,

将山坡炸开,推平成4个台阶,

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狭窄空间,

“放下”原需9平方公里的攀钢。

那块坡地,昵称“弄弄坪”,

据说是取“弄弄就平了”的意思。

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得轻描淡写,

攀枝花初代建设者的霸气,可见一斑。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在深山峡谷中,在全国同类钢铁企业中,

这种神速都是从没有过的。

青年们的Flag没有倒下,

攀枝花的建设也就迈开了脚步。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钢集团。

如果你能在50年前去一趟攀枝花,

就会得到这样神奇的体验:

坐公交时乘务员用天津口音报站;

去政府部门办事听到一口京片子;

在路边吃面,老板给你浇上巨辣的臊子;

傍晚6点下班,成群的东北人从厂里涌出来。

1965年至1978年期间,

数十万移民从全国28个地方来到这里,

扑在攀枝花特区的建设中。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上世纪八十年代,

钢铁给攀枝花带来辉煌。

站在河门口十字街头,

你能看见这座厂矿城市的繁华。

当时的厂矿、企业效益都不错,

来赶街的人总是大包小包往家里拎,

很让事业单位的人羡慕。

当时攀钢工人的身份,

约等于生活无忧的社会精英。

钢铁也让攀枝花人尝到了苦涩。

到90年代,钢铁价格一路下滑,

当时白菜2元1斤,而钢铁却只卖8毛1斤,

产能过剩逼着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厂转型。

这时候,攀钢人抓住国家高铁发展的时机,

将重新腾飞的机会押在了高铁钢轨上。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百米钢轨生产线,全世界仅有3家企业能有这样的规模的生产线。

一列高铁每小时300公里速度前进,

如果轨道上有两根头发丝直径的凸起,

轨道和车轮产生的冲击力,将达到7吨,

这个力量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

绝对是个灾难。

高铁百米钢轨的表面误差必须在0.2毫米内,

这道世界性难题被攀钢攻克了。

目前攀枝花承包了全国2/3的高铁百米钢轨,

每一天可为中国高铁提供5万米长的钢轨。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尽管为中国高铁提供轨道,但攀枝花目前还没通高铁。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从一座钢厂开始,

攀枝花人在山上造城。

地表沟壑纵横、连绵起伏,

这里的房子都是随性而建,

不会刻意去和其它建筑对齐,

或者营造一条漂亮的天际线。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跟重庆相似,

攀枝花是一座不折不扣山城。

几乎每一个建筑的地下,

都是陡峭的斜坡,或是悬空的墩柱。

攀枝花市中心曾有一个广场,

整个梯道有244级台阶,

这硬核坡度颠覆着广场的固有认知。

每3段路就有2段是坡道,

上下坡是当地人逃不掉的必修课。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改造前的大梯道广场。

跟重庆不像,

这里的跨江索道不载人,而是运煤。

这座城市最初是为生产服务的,

城区的规划也是按照矿区来划分的。

只要能到达矿产所在的地方,

都会配套建设最顶级的工程。

在雅砻江的下游,

二滩水电站已伫立了18年。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悬崖峭壁上,一般很难建地面建筑,

于是,设计师们挖开山肚子,

将水轮发电机安装在地下洞室里。

就这样,这座气势恢宏的水电站,

有效缓解了西南地区的电力紧张。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整个厂藏在尖山脚下的花岗岩山洞里,

外面只露出一个烟囱,

充分体现了三线建设的布局原则。

60年代,中央要求三线新建企业,

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远离大城市,分散布局,

高科技高尖端的东西,

不仅进大山,而且要钻山洞。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通往503电厂的隧道入口。

电厂距离攀枝花市区15公里,

从1967年开建。

用了4年多的时间,

从山肚子里掏土石方,

最后建成一座大型电厂,

总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

30多年来,洞内滴水不漏,堪称奇迹。

不走近隐蔽的洞口,

无论是从陆地还是飞机上,

都无法察觉这里隐藏着一座电厂。

它是我国唯一的地下战备火力发电厂,

也是“三线建设”的绝佳见证。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关停前的503电厂内部。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成昆铁路穿越攀枝花,

要面对许多地质灾害的威胁,

但这个工程是三线建设的核心。

为了克服地势落差,

建设991座桥梁,开凿隧道427座。

一位社会学家说,

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

至少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

使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成昆铁路金沙江大桥。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深渊裂谷,两江合流,

在自然雄奇之前,人不过是一点微尘;

宏伟水坝,飞架桥梁,

在工业机器之中,人也不过是一个齿轮。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在亚热带地区,却盛产热带水果。

每年6月开始,广西、海南芒果接近尾声,

攀枝花芒果才姗姗而来。

6月,红贵妃和金煌芒果成熟,

7月,吉禄开摘,

最晚的要到8月后才陆续成熟,

这就是攀枝花最有名的凯特芒果。

整个夏天和秋天,

攀枝花的田间地头全是芒果,

大街小巷是排成串的芒果。

芒果的味道,飘扬在风中。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直接购买攀枝花芒果。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拿着这里产的凯特大芒果合影,

比用咖啡杯,还要显脸小。

这里的芒果也特别甜。

攀枝花芒果甜度一般为17%,

比其它产区同品种的甜度都要高。

这都得益于攀枝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芒果成熟的季节。

攀枝花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

攀西大裂谷的中断。

受干热河谷的影响,

这个位于北纬26度附近的城市,

拥有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21℃左右,

跟西双版纳景洪市差不多。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的气候特点之一。季风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发生降水。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温度升高,致使河谷产生干旱现象。正是这种又干又热的生态,使得攀枝花能种热带水果。

攀枝花全年阳光充沛,

芒果花期没梅雨,果期没台风,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每一颗攀枝花芒果,

都能在充沛的阳光下,

积攒一身纯纯的果糖。

不仅仅是芒果,

火龙果、番荔枝、牛油果……

这些原产于热带的水果,

也都在攀枝花落地生根,

结出漫山遍野的香甜果实。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也产荔枝。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有人这样形容攀枝花:

“北方的阳光,南方的温度,

印度洋的气候”。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只是,一座工业城市适合度假,

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过去50多年来,

矿产开发支撑起四川最高的人均GDP,

同时也给攀枝花的生态带来了沉重负担。

2004年,这山城入围“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老百姓调侃说“西区待一天,吸进一块砖”。

在那段时间,人们心头盘算的,是逃离。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定了方向,马上行动,

就像当年三线建设那样斩钉截铁。

如果大山阻挡挖矿的路,就把山炸开,

如果矿山污染妨碍城市的转型,

就把矿关停。

于是,攀枝花关停小矿山、小钢厂100多家,

退出煤炭产能600多万吨。

在这片河谷,从来都不缺乏决心和行动力。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去攀枝花过冬的候鸟老人,里面有人是从北京过去躲霾的。

以前,攀枝花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现在好了,随时都是蓝天白云。

去年有13万老人去攀枝花过冬,

其中成都人要占一半以上。

你在成都湿冷寒风中穿着袄,

我在攀枝花夏日炎炎里露着腰,

这是两地过冬的真实写照。

因此,成都人最巴适的冬天,

不在成都,而是在攀枝花。

当然前提是,身处海拔1千米的地方,

你不会动辄喷鼻血。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攀枝花并不太适合建城市。

有人说,这样生态薄弱、地震频繁的地方,

应该由它自生自灭。

然而,历史没所谓的应该不应该。

当共和国急切需要钢铁,

这里恰好发现铁矿,

一切的发生超乎想象,又理所当然。

于是,一座庞大的工业城市,

从荒山峭壁间站了起来,

用地底的丰厚矿藏,支撑起“中国速度”。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当世界潮流发生转向的时候,

攀枝花再次做出超乎想象的抉择,

整座城市一边发展高尖端钢铁,

一边转型做康养城市。

在跨越金沙江这件事上,

攀枝花人有着迷之执着,

前后建成了11座大桥。

但愿在高大山脉,断裂河谷之间,

这座城市依然会继续跨越更多的不可能。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攀枝花 | 50年都没被四川话同化,攀枝花人咋这么刚

那一座城合作咨询QQ:448444323/186205582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