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东北民主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防御阵地也被相继突破,国民党军最后对四平防线的制高点塔子山形成了三面包围。就在这时,本溪失守的消息传来了 (注:由于防守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都调到了四平方向,本溪城内只剩下萧华指挥的三个团,在国民党军5个师的全面攻击下,萧华指挥各团拼死阻击,战至最后每团每连只剩下十余人,不得不放弃)。

1946年的四平之战,可谓林彪平生头一大军事败绩。据《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记载,“四平保卫战我军伤亡总数达8000以上,部队元气损失甚大”,而据国民党方面估计,此役“共军伤亡的数字约为4万人”。四平保卫战林彪何以惨败?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国共两党都想接防东北

抗战结束后,中共坚决而迅速地向东北进军,这样,在东北就出现了国、共、苏三足鼎立的局面(注:此前,前苏联红军出师东北,击溃了盘踞于此的日本关东军),东北的交接因此而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苏军应向国共两方、还是只向其中的一方交接?

随着政协会议(注:1946年的旧政协)的召开,东北问题成为国共之间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东北问题,必须推动国共谈判,但是,国民党方面在东北问题上却拒绝谈判。

国民党方面坚持认为,东北不存在共产党驻军问题,只有国民政府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的问题。随着国民党军队源源不断地到达东北,蒋介石的这一立场越来越强硬。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与此同时,延安方面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只能接收沈阳至长春沿铁路两侧30里的地带。如想进入其他地区,必须得到共产党方面的同意。

就在国共两党因东北问题而剑拔弩张之际,基于多种考虑,苏军于3月12日撤离沈阳,开始了为期约一个半月的撤军行动。

苏军撤退区均为东北最重要的地区,因而,能否进驻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贯穿其间的长春铁路(又称中东路),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共各自的地位。

苏军于3月12日撤离沈阳后,国民党军于13日进占沈阳。这样,国共的下一个目标便全部集中于长春。此时,苏军仍滞留长春,能否于苏军撤退时及时夺取长春,关键在于控制四平。于是,林彪先下手为强:1946年3月18日,中共西满军区黄克诚部于苏军撤退后,迅速进占了四平。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一场不可避免的血战

四平是当时辽北省的省会,为东北交通枢纽、工业及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北民主联军占领四平后,蒋介石气急败坏,立即命令国民党军自沈阳兵分四路,攻占四平。

此前,共产党军队自挺进东北以来,一直采取“且战且退”的战略,避免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不作无谓的牺牲。其主要原因在于,共产党军队初出关外,尚未建立根据地、军队装备亦不充足,面对美式机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军火及战斗力均处下风。

可是,共产党军队进占四平以后,中共中央一反往常,改变战略,决定保卫四平,在四平及本溪各结集十万大军,准备与国军主力一决胜负。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4月4日,林彪到达四平,他在察看了战场地形之后,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死一战”的决心。毛泽东立即回电,表达的也是不惜一切的决心。一场血战已不可避免。

首先打响的是四平外围战。交战双方是:东北民主联军山东军区第一、第二师,第七纵队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和十旅、东满挺进纵队等,共12个团;国民党军是新一军新编三十八师。新一军是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之一,抗战期间曾远征缅甸,当时的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因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而一战成名,被晋升为新一军军长。

在最初的战斗中,国民党军遭受重创。比如,最接近四平的国民党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就被东北民主联军包围,大部分被歼,副师长和参谋长被俘,只有师长带领少数卫兵逃离。

为此,4月16日,气急败坏的杜聿明从北平回到东北,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四平。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四平:注定的血城之劫

就在杜聿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四平时,林彪也急令,东北民主联军所有主力部队昼夜奔袭,驰援四平,前后到达四平的总兵力近8万人。

东北民主联军官兵们沿着小城外围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甚至把小城西南的河道全部堵塞,从而让河水漫出,形成大面积的沼泽,以阻止敌人坦克的冲击。同时,四平城内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用品。

林彪的命令是:要使每一个前线指战员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决心,要有与最后一个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4月18日,国民党新一军在郑洞国的指挥下发动了攻势,其新编三十师、新编三十八师、五十师三路大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对四平正面展开轮番攻击。东北民主联军所有的防御工事很快被夷平,官兵们只有利用钢板构成的堡垒做掩护,躲避炮弹的杀伤,然后待敌人冲锋到三十米处时,再跳出工事用手榴弹和刺刀展开拼杀。

经过反复的拉锯作战,国民党新一军终于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正面防御线上撕开一个缺口,进攻部队在坦克的引导下从缺口进入,并急速向纵深发展,东北民主联军多次组织反击,但是在伤亡百人之后依旧没有夺回。

战至22日,国民党新一军重新协同火炮,前后配置,开始了毁灭性的轰击,致使东北民主联军的交通联络全部中断,各部队阵地都处在各自为战的情形中。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4月26日,战场出现暂时对峙。郑洞国要求杜聿明增援。次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

而事实上,四平8天的战斗,已使林彪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军作战的弱点:没有城市防御作战的基本经验,官兵们只知道向前方射击,缺乏与友邻部队策应的意识;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理想,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火力;战场上没有统一的射击命令与信号,有的部队开火太早,致使敌人临近时弹药不足;部队交接阵地时没有顾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阵地的部队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伤亡。而国民党新一军却在步炮协同、营连进攻和交替掩护方面都显示出老练的攻坚经验。此战打下去,凶多吉少。

但是,毛泽东要求坚决保卫四平。他的真实意图,不仅是以四平之战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还要在四平一线将国民党军的攻势彻底遏止,以期达到国民党占领沈阳以南,共产党占领长春、哈尔滨以北的平分东北的目的。

毛泽东的这份急电,迫使林彪不得不放弃其他念头,从而决心血战四平,固守四平。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林彪下令撤守四平

就在这时,本溪失守的消息传来了 (注:由于防守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都调到了四平方向,本溪城内只剩下萧华指挥的三个团,在国民党军5个师的全面攻击下,萧华指挥各团拼死阻击,战至最后每团每连只剩下十余人,不得不放弃)。本溪失守后,国民党军迅速北上,向四平包抄而来。其中,廖耀湘的新六军在右,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在左,已经回国的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居中。

东北民主联军本来就装备简陋,兵力不足,现在为防御国民党军的两翼包抄,防线又被拉长至50多公里,兵力更见稀疏,火力更见单薄。由于防御的正面过于宽大,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主力都被置于阵地一线,惨烈战斗导致的重大伤亡,令各部队的兵力捉襟见肘。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此时,指挥部队负责四平左翼防御的黄克诚提出了适可而止,不能与敌的建议。黄克诚给林彪发电,提出“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让出来”,尽快到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

黄克诚没有等来林彪的回音。于是,5月12日,黄克诚直接致电中央,不但建议放弃四平,甚至建议放弃长春。然而,黄克诚不知道,就在他等待回音的同时,国共正在谈判桌上就东北问题激烈地讨价还价,而四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筹码,共产党人在这样的时刻绝不能轻易放弃四平。15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发来电报:“四平街作战支持的时间愈长愈有利。”

然而,就在毛泽东发出这封电报的时候,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的最后时刻来临了。

四平保卫战:林彪战争生涯中的最大败绩

廖耀湘指挥的新六军新编二十二师的一个团,在付出一个连的伤亡后,突破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防线。随后,新六军主力很快逼近四平地区。同时,东北民主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防御阵地也被相继突破,国民党军最后对四平防线的制高点塔子山形成了三面包围。

林彪不断给塔子山方向发电报,先是命令“尽可能再坚持一天”,然后命令“最少明天要顶半天”。但是,在塔子山防御阵地上,东北民主联军的官兵几乎伤亡殆尽……

林彪给毛泽东去电:“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电报发出几个小时后,5月18日下午,传来塔子山阵地全部失守的消息。

这时候,林彪想的已经不是坚守四平的问题了,而是一旦撤退的后路被封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他没等中央回电,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19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至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之战结束。

来源:上官婉婉的历史空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