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住原生态绽放新容颜——从喀什老城改造看改革开放40年

亚心网讯(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5月的喀什老城迎来旅游小高峰,中外游客云集这里,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气息,并通过这个窗口实地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新疆的巨变。

改造前的喀什老城阿热亚路街景。通讯员 武勇摄

走在喀什老城里,古朴民居、热闹巴扎、淳朴的手艺人尽显这里的独特韵味。看到颇具现代感的小型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和城市绿色景观带……游客很难想象这里的旧有样貌。

改造后的喀什老城阿热亚路街景。通讯员 武勇摄

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投资70.49亿元的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让喀什老城从一座破旧危城焕发出新生活力,更让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抓住了发展机遇。

游客眼中的美

古老的城市充满时代感。5月19日正值中国旅游日,在喀什东门喀什老城改造纪念碑前的小广场上,几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姑娘和游客们跳起了火热的伦巴舞。

2017年年底,喀什老城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同时完成了核心区15条街巷和外围13个街区的特色风貌打造。走进改造后的喀什老城,“一路一景”的特色街区让游客流连忘返。

马来西亚游客林明慧和同伴被古朴的老城深深吸引,拿着相机不停拍照。“没想到这个珍贵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保护得这么完好。”林明慧说。

巴扎文化是喀什老城的独特之处,改造后,花盆巴扎、坎土曼巴扎、花帽巴扎等焕发出生机,把传统手工艺品呈现给世人。

矗立在吐曼河边,几百条纵横交错、幽深静谧的街巷,一座座古朴建筑颇具特色……徜徉在喀什老城,人们看到的是在历史画卷中蝶变出的一座美丽新城。

居民心中的梦

2015年7月,喀什老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新疆第一个国家5A级历史人文景区。如今,老城居民把眼光放得更远了——紧紧抓住建设“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机遇,让喀什老城的魅力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5月20日,刚刚参加完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归来的阿布力米提·沙吾提在店里忙着接待各方游客。作为“喀什市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的第五代传人,他在文博会上3天卖出上万元的特色乐器。这已不是这个乐器世家第一次参加深圳文博会了,也正是通过多次走出去的经历,让他们的眼光更为深远。

18岁的玉买尔江·玉山在阿热亚路上小有名气,他家新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他正在店里赶做游客定制的单品——在葫芦上画葫芦娃。

这个店开业仅一个半月,里面不仅有自己家做的木制工艺品,还有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地的手工艺品。“每年我们都有一些中亚国家商人的订单,他们买走我们的工艺品,我们也买下他们的货物。”玉买尔江说。

喀什老城改造,承载了党和国家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也让千千万万像阿布力米提、玉买尔江这样的家庭在旧与新的交替中、在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

老城的新生活

喀什老城改造走的是风貌保护模式,不仅让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和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优秀民居得以保留,也让那些危旧建筑得以拆除重建,既保护了文化遗产,也让22万名老城居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紧随时代步伐,融入现代化生活的潮流之中。

改造后的阿图什巷最大的变化就是巷道变宽了,也更干净了。这里曾经有纵横交错的数百条巷道,大多只有五六米宽,最窄处只有1.5米,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无法进入,消防、疏散、救援无法实施。由于没有上下水管道,每到下雪天、下雨天,家家都要把院里的积水泼向门外窄窄的巷道,回家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阿图什巷居民木台力甫·吾布力卡斯木曾经历过这些不便,但老城改造之初,他和其他人一样犹豫过。“我们担心房子被建造得一模一样,那就不是老城了。”木台力甫说,“‘自拆统建’模式和‘一户一设计’理念在老城改造中的运用,让我打消了顾虑,政府鼓励居民自己拆房,留下原有门窗、梁柱等,用在改建的房屋里,让房子焕然一新却不失神韵。”

木台力甫在政府补贴16万多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老宅改造一新。现在上下两层的小楼成为很多游客的观光地,他对此倍感自豪。“现在我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让我眼界更宽,心态更年轻。”木台力甫笑着说。

历时7年,喀什老城改造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喀什老城改造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塑喀什旅游辉煌,让当地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也让老城成为向世界展示喀什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