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山野垃圾的大头“包装袋”,我们完全可以最大化地拆除外包装,装入更轻量的食品密封袋中。无论多小的垃圾出现在山野中。

山野垃圾处理

从来都是户外圈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国内,因为垃圾问题,景区变禁区的事层出不穷

山地爱好者、生态圈、管理方三者之间似乎始终“关系紧张”‍

2018年因人为污染成为禁区的“天神后花园”——年保玉则。图/仗剑天涯

贡嘎环线上捡都捡不完的垃圾。图/远山

而事实上,在许多山友们那里

环保/LNT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毕竟,这件事与山友们自身的体验息息相关

而且这件事,我们自己就能够做得很好

“一起去徒步、一起去捡垃圾”这样的“净山”活动正越来越多。图/捡拾中国

不止于捡垃圾

户外垃圾处理有一整套说法

本文将向你呈现户外垃圾处理最直接可操作的方法

无论你是初入户外还是山野老手

都希望接下来的细节和观念能为你所用

辣眼VS刺鼻‍

塑料制品

视觉污染的主力

垃圾与山野是截然不同的视觉对立物

无论多小的垃圾出现在山野中

都会变得异常显眼

塑料颗粒进入生物小循环,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对人体的伤害却不小。

反过来讲,造成视觉污染的不止是塑料垃圾,对于那些在常识中可降解所谓“湿垃圾”(有机垃圾)同样适用。

我们当然也不想在山地见到色彩鲜艳的“湿垃圾”。此外,非本地有机物的进入,也许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排泄物

虽不如固体垃圾显眼,却更难对付。因为面对这些刺鼻的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敬而远之,却很少想过如何处理它们。

粪便持续的吸引苍蝇,苍蝇携带病菌接触食物,暴露在地表的粪便将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

可以想见,对户外环保而言,当然不止是“垃圾都收走”这样简单。

出发前就和垃圾说拜拜

在背上包打开门走向山野之前,我们就可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

外包装全不要

面对山野垃圾的大头“包装袋”,我们完全可以最大化地拆除外包装,装入更轻量的食品密封袋中。

减少潜在的垃圾同时,也减少了所需的打包空间。

再配上全套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与自制食品,让一次性塑料无机可乘。

一位“go zero waste”践行者的轻徒步补给,食品全自制。

按行程配置补给

补给的多寡与种类配比是一门大学问,一时难以讲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每次行程结束刻意总结食品消耗,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清单。

食品大师之路从“按日配给”开始。

经过上述一番努力,潜在垃圾已有效减少,可以上包出门了。

让垃圾袋“显而易见”

行进间的休息补充,产生的垃圾自然需要装载,当队伍规模不小时,便可以设置更大更结实的公用垃圾袋,轮流背负,公平公开。

让垃圾处理成为明面上的事情,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公共意志。

营地见真章

事实上,固体垃圾并不难处理,稍加收集,然后打包带走即可。而当队伍长时间驻扎,废水与排泄物处理才是重难点。

集中不扩散原则

当我们不得不在山野中进行新陈代谢,那么最好就把污染集中在一个点,防止其扩散。

在南极,固定的轨迹上会标记用于大小便的冰洞,这些洞很深,确保排泄物只集中在那一点。

“说个题外话,电动汽车的推广就很好地体现了集中不扩散原则,很多发电方式固然也会影响环境,但比起四处排放尾气的传统汽车,发电厂只是集中在那几个点,这和户外污水的集中处理是一个道理”

——孙斌

在“无法零污染,那就集中不扩散”的思维指导下,可以有很多引申。

比如我们的营地选址,就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尽可能地远离水源(湖泊或河流),这样就减少了生活废水(包括便便)扩散的可能。

小猫洞&大猫洞

粪便很难带走,采用挖坑、搅拌、填埋是一种共识,同样的,应遵守集中不扩散原则(一人一坑不如多人一坑)。

如厕选址

根据普遍的标准,如厕点离营地应在30-60米,同时距最近水源60-100米,在如厕之前应通知你的伙伴。

挖坑/作业

你可以使用触手可及的木棍,或者专门的便便铲来挖出便坑。

便坑长度根据团队人数决定

宽度20cm

深度15cm

(一个参考深度。原则是不要过浅以致无法掩盖气味,不要过深以致超过了富含微生物的土层)

搅拌/填埋

完事后,让便便充分与带微生物的土壤结合,加速降解。

填埋后应标记如厕地点,用石块或玛尼堆示意

‍你很好地打包了垃圾,妥善处理了排泄物,是时候优雅地离开了。

离开时可以做什么

带得进来、肯定也带得出去

对固体垃圾不留漏网之鱼,毕竟,更重的都背进来了,带出去想必不会很难。

“都能把啤酒、火锅、投影仪这么重的东西给背进山了,把轻的多的垃圾背出来不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脱大为(LNT讲师)

包装袋塞在塑料瓶里带走,可有效压缩垃圾打包体积。

注意剐蹭

回程有狭窄岩石植被区时,垃圾袋应做紧固处理。

置于背包顶部并作紧固处理,可有效防刮蹭。

多带一会儿

徒步或山地下方的聚落一般有垃圾桶,不过考虑到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更完善,按照更为广泛的“集中不扩散”原则,我们可以多带一会儿到城市再扔掉。

事实上,在很多徒步线上,那些看似是垃圾回收点的地方并不靠谱,它也许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蓄水池。把垃圾彻底带离山野是更负责的行为。图为香港山友在清理错置的垃圾。图/Coconuts Hong Kong

已溢出的垃圾桶,亦有损于山野的美观。图/Coconuts Hong Kong

捡垃圾这样的好事,当然是组团

虽然因为人群基数的扩大,各大户外目的地的垃圾仍在增多,但山地垃圾处理的情况是持续向好的,这得益于不断扩大的户外环保人群。

由政府推动的山地垃圾处理活动。

让下一代从刚踏入山野开始就把户外和环保结合起来。

图为北京白河攀岩基金18年组织的垃圾志愿清扫活动,年年例行。

一起做正确的事,正确往往就会变成喜欢,何乐不为?

(本文部分信息采访自巅峰户外学校校长孙斌、北美资深徒步爱好者张诺娅)

关于环保,还可以聊很多

你有哪些山地垃圾处理的心得和见闻或者想吐槽的?欢迎分享。

山顶商店

点我加入会员

会员

给小犀牛加个鸡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