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飘荡的果壳

作为一个24K文科生,对于“基因”这个词其实是懵比的,更要命的是,“基因”和“DNA”的概念,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我读这本书《基因机器》,因为这本书名字很酷,加上副标题——“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的生物科技”,就更酷了,感觉走在时代的尖端。

基因机器

9.5

【美】邦妮·罗彻曼 / 2018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事实没错,基因技术对于绝大多数来说,就是前沿科技。前沿是前沿,但是普罗大众对于基因技术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有关“转基因视频”或“反转基因食品”的不休争论中。

有关“转基因”的争论暂且放到一边。根据上面这本书,这次要讨论的问题,比“食品问题”更加严肃得多,就是基因技术在人类身上的应用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争论也是很大。有关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的担忧,最流行的就是电影了。而在相关电影中,最流行的剧情是——基因技术的应用,就是对人类的背叛,会导致一个黑暗的未来。

在1997年好莱坞电影《千钧一发》中,导演就塑造了一个恍若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在不久的未来,只有通过基因工程加工出生的人,才是正常人,没有经过这道工序的人,就是残次品。很不幸,男主人公就是这样的残次品,但是他有梦想,希望参加太空旅行。因此他就偷盗一个因意外瘫痪的“正常人”前往太空,之后经历了一些挫折。

千钧一发 (1997)

8.7

1997 / 美国 / 剧情 科幻 惊悚 / 安德鲁·尼科尔 / 伊桑·霍克 乌玛·瑟曼

电影的最后,被男主人公偷盗基因资料的人,最后自杀。这个也是导演对基因技术的态度。即使有基因工程加持又怎样?还不是最后自杀了吗?即使没有经过基因工程处理,男主人公还是成功地实现了梦想。

不过电影绝大部分都是表现未来世界的基因歧视那样的恐怖世界。

回到这本书中,作者也描述了人类对基因技术的担忧。

在第一章中,在有关针对德裔犹太人的孕前基因检测中,本来是对这一族群的大好事,可以让下一代变得更健康。但是有些犹太人不干了,因为这项技术令他们想起臭名昭著的“优生学”(曾经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借口),而且还说这项技术是对犹太人的侮辱,让他们头顶笼罩了“坏基因”幽灵。

而且这还是人类担忧的冰山一角,书里面还提到大众这样的担忧,对人类基因的改造,让富人受益。富人可以通过基因技术,让自己的后代更“完美。穷人付不起孕前筛查,他们的孩子,得重病的几率更高,“劣等基因”一直会遗传下去。

不过,目前人类技术针对基因的改造还不太灵光,应用最多的、大众也最为接受的,就是基因检测了。看一看自己家族哪个疾病得病的概率最高了,就着重注意下,有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必要措施。书里面举了个著名例子,就是好莱坞女性安吉丽娜·朱莉。她做过基因检测,显示家族得乳腺癌的概率高,包括自己,于是她就割了乳房,以此降低患乳乳腺癌的风险。

就是这些基因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伴随着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有下面几个问题。

要不要把检测的全部结果告诉被测试人,尤其是孩子和父母?有的疾病只是老年时期会发作,有必要告知父母吗?基因检测产生的数据一大堆,怎样让被检测者明白呢?

假如父母得知,孩子患某种特定疾病的几率增加,特别关注那个孩子,会不会适得其反?因为基因检测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是一个概率问题。比如上文中说的安吉丽娜·朱莉得乳腺癌的几率,就比普通女性高60%。这只是一个概率,如果孩子未来没有得病呢?这会不会让孩子有压力,做出一些不好的举动?

或者基因检测的结果,被人利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以基因为理由造成歧视?事实上基因歧视已经在现实社会发生了。广东佛山市公务员考试后,有几个考生就因被发现“地中海贫血”基因而被判定不合格。美国也有相关的案例,不仅基因有缺陷会被判定不合格,而且保险公司还会因此提高保费。

针对这些,人们该怎么办?书中都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书中有一个观点,给了我们积极的信心,就是没有证据表明基因能够决定我们的一生,后天也同样重要。

回到开头那部电影,影片结尾处,出现了爱因斯坦、林肯,字母上写着:如果基因工程和基因实验早成事实,那么这些名人将不会出生,他们分别患有阅读障碍、马凡氏症候群。当然,还有你。

在《基因机器》的最后,作者说:当然!技术的发展并不因人类的担忧而停止进步。虽然有种种担忧,对于父母来说,生出的宝宝健康就是最开心的,而基因技术对生出一个健康宝宝很有帮助。

对于个体来说,这才是最实在的。

你说呢?

本文来自豆瓣,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今日推荐

基因机器: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的生物科技

作者:【美】邦妮·罗彻曼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如果你想变得更有思想,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更多好书正在向你飞来……

阅读成就思想

长按二维码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