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几年之前,对很多人来说,“物联网”这个词还是一个缺乏具体所指的抽象概念,大家隐约似乎听过媒体对它的描述,但放眼身边,却连一个具体可感的例证都没有。如今,随着国内外众多领先的科技大厂纷纷在物联网方面推出各自的产品和战略规划,情况正在开始发生变化。物联网时代,似乎已经开始加速到来。

2014年,苹果推出了基于HomeKit控制的智能家居服务系统,依托其强大的iPhone产业生态,为第三方智能设备提供IoT发展平台。此后,不甘落后的亚马逊依靠内置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Amazon Echo,一举在IoT生态布局的实战中取得领先地位……而在2018年9月6日,中国北京,vivo发布了其名为Jovi物联的IoT(Internate of Things,物联网)战略;此前稍早,由vivo、OPPO以及美的、TCL、极米科技、大华以及科沃斯和阳光照明等共同发起的“IoT生态开放联盟”也于7月5日正式成立。这一系列动作表明,随着人工智能的大踏步发展以及5G时代的来临,IoT的产业化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晰,纷纷入局的行业领军者,正在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展开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

目前来看,IoT能否一帆风顺,要从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等多个方面来细致观察。技术方面,由于IoT设计的实际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面临的技术问题相应地也极其复杂,显然需要一种逐次、渐进的推进模式;在居于IoT核心位置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针对不同产业门类进行定制式的算法设计,将成为制约性的基础力量。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IoT探索性产品,大多集中在智能家居领域里,盖因这一场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对普通消费来说也比较熟悉,不失为一个较为容易介入的极佳突破口。

技术之外,从行业的角度看,IoT生态的推进程度主要受制于目前各大主要玩家所选择的战略性方向。因为IoT从概念的核心意义上来看,它是一个聚合式的、大型的、开放式的“生态圈”,需要借助所有参与者的协同合作和规模化推进,才能有效运转。在这层面上,最开始进入IoT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如何认识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状态并采取何种应对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胜负手。

从历史来看,IoT的产品实验开始的时间非常早,至今没有二十年也差不多,但即便对于观察家来说,也没有切实看到非常成熟的产品原型涌现,就是说,可以成为一种指明未来之路的产品,还没有真正出现。即便以亚马逊广受好评的Echo来说,其产品收到的关注度虽高,但仔细考察,却发现其与IoT的要义想去甚远,而更像一个单一的,比较成功的人工智能产品,其联接是局部的,自给自足的,而不是开放的,协同的。局部性的IoT概念产品并未导致大规模的IoT发展,究其背后的根源,除了技术方面的准备不足之外,另一个底层因素是企业间固有的封闭性,使其在产品研发方面无法实施互联互通,而联通,我们知道,是IoT的本质属性。

封闭的,无法互通的状态,直接导致目前所能看到的IoT产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所有的产品单独看起来似乎都还不错,但协作性非常差,某种程度上,当你拥有多个品牌的多种IoT产品时,你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方便多少。有时候甚至更麻烦了。比如常被观察家举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你的冰箱很智能,内置了AI,可以为你提供私人定制式的食物存储计划……但问题在于你无法通过自己手机里内置的语音助手直接与冰箱沟通,为了与你的冰箱交互,你不得不去下载一个专门针对这个冰箱的app,而此时,在你的手机里,已经安装了好几个类似的应用,有洗衣机的,也有空调的,甚至还有微波炉的……

人工智能在IoT中的能力,目前看来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为如果不能形成场景联动,不能在产品之间共享数据,不能让产品真正建立起联接,AI就仅仅是一台非常聪明的电脑而已。

如何解局?显然,仅就产品本身而言,一个开放的,基于共同标准,遵从通用协议的开发模式,会让产品在丰富性和体验丰富性上获得极大拓展,同时又有效降低了开发者的难度——他不需要去为了一个产品适配不同的标准(想象早期的前端设计师为了适应各种版本的IE浏览器而抓狂的眼神吧!)。从整个产业生态的角度考虑,开放、共享和联盟,目前看来是必选策略。

当然,对于习惯以封闭性发展路径披荆斩棘向前突进的企业来说,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安全性、产品开发模式、利益保护……要做出抉择并不那么容易。简言之,人们面临着一个哈默雷特式的抉择:开放,还是封闭,这是个问题。

幸运的是,IoT并不是丹麦王子所置身期间的逼仄舞台。以前瞻性思维来考虑,开放,还是封闭,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