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诞生》更名《我就是演员》开播,浙江卫视+腾讯视频可以看。这一季的导师是徐峥、章子怡,吴秀波,都以表演水准见长。

  上一季虽然有些争议,但不妨碍《演员的诞生》成为一个很棒的表演类综艺。毕竟在现在的娱乐环境下,回到“表演”这个初心,真是太珍贵不过的事情了。

  看了第一期,好看。这个节目的形式,每一组人的表演完全可以当作一个独幕舞台剧来看。对于戏剧观众来说,是不错的调剂。

  这一季节目,我每一期都会写写点评。毕竟表演上了舞台,就到了我们剧场工作者熟悉的地方。

  这期三组人,我会分开详细说。正文在四千字左右,大家慢慢看。

  第一组 《卧虎藏龙》

  徐娇 胡先煦

  胡先煦和徐娇的这一组卧虎藏龙,应该是照顾到年轻演员的身份,不是太难,长度比后面两组也短不少。

  这里说在前面,《我就是演员》的舞台段落,需要看作独立的一个事件小品,不能只是看作原作电影里抽出的一段,更何况很多段落对于原作的改编,是不小的。

  剧中的规定情境就一个,山贼头子罗小虎将九门提督之女玉娇龙掳至山寨内。一个名门之女碰到一个年轻的山大王,情境上的“身份反差”和后来叙事上的“互生情愫”,是最核心的舞台冲突。

  所以,要把这个段落演好,最重要的就是把两个对立的角色形象树立起来,之后的叙事,就都能找到合理的动机。

  这样的段落里,开头第一场戏至关重要,确立人物关系和表演基调,全看这一场。所以我们也从吃鸡这一场戏里说起:

  徐娇在这一场里的角色表现,我认为是正确的。作为见过世面的名门之后,又是习武之人,即便是被土匪挟持,面对陌生环境也可以快速适应。在确认安全了之后,不假思索地开始吃食物,以期下一步动作。

  而胡先煦的表演就糟糕了。拿到梳子之后的“来呀来呀打赢我”,被他处理成了一种带有敌意的挑衅……当他还不知道玉娇龙身份的时候,在一个年轻的山大王眼里,她不过就是一个弱小的貌美女子。这里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一种同辈之间的取乐,甚至是对于年轻女孩的某种调戏心理,都是可以的。

  如果这里树立起正确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话,后面的打斗——捅刀——敷药——产生感情的动机就全都正确了。作为年轻的土匪头子,罗小虎对待玉娇龙的态度最开始是“猎物”,而这个“猎物”又表现出了很强硬和泼辣的一面,与常人不同。一方面是好奇心,一方面是刚强性格容易吸引刀口舔血的营生,玉娇龙是这样吸引到罗小虎的。

  所以陈凯歌问,罗小虎哪一刻喜欢上的玉娇龙?比较好的答案应该是戳刀的那一场,而不是敷药。但胡先煦在这一场是全程pokerface的,完全没有给 “产生感情”以过渡。

  只有第一幕戏处理好了,后面两段比较寻常的“千金离家出走戏”“年轻男女许定终身戏”,才有看点。之后的戏便乏善可陈,两人犯的错误差不多,有徐峥所说“身体的失控”,也有章子怡所说“对于原作的模仿痕迹”。

  但把两个人放在一块比,徐娇对于人物的信念、空间的探索以及在与对手之间的“给戏”和“接戏”上还是显著地要高上一筹。在这个年纪的演员上看,当她系统性地开始学习表演方法之后,我认为能达到的上限是不低的。

  所以,陈凯歌让他们俩放下对于原作的模仿,以自己的性格表演,是调教演员的点睛之笔。对于没有经验的年轻演员,先做到放松是很重要的。

  总结一下,两位年轻演员,都没有太多的表演经验,表现成这样,虽然受到了一些批评,但还是可喜的。至少能让人看到希望的是,他们的表演还没有“油腻化”,还有年轻人应该有的青涩感,希望他们受到好的表演训练,不要走上歧途。

  

  第二组 《1942》

  任素汐 左小青

  这一组的情境和冲突就复杂一些了。

  规定情境是,抗战时期河南饥荒,众人都沦为了灾民,因为放粮传闻步行迁徙到洛阳城门外,为了一个活下去的希望。

  人物上说,二者都是母亲,带着孩子。曾是少奶奶的左小青还正怀着孕,任素汐的男人应该是左小青家的长工,并为左小青家献出了生命。

  这个情境有一个最大的看点——末世环境。饥荒之下,当人们已经要为基本的食物而挣扎的时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情感是接近崩溃的。末世题材的作品的看点,主要就是在这样环境下所激发出的人性百态。

  两位母亲都有一个任务——活下去,而隐藏在“自己活下去”背后的还有一个任务叫做,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

  对于“生命”的讨论,是这一个段落最重要的任务。

  先说我的结论,这两个人的PK,毫无疑问是任素汐胜出。任素汐和左小青的表演不是“谁更好”的问题,而是最基础的“对于不对”之分。

  先说左小青。

  一个最基本的前史,哪怕以前是少奶奶,她也是挺着大肚子,带着孩子步行迁徙了几百里,来到洛阳。

  这是什么样的求生欲,耐力和品质才能做到的?她迁徙的理由和众人是否一样,身为大户出身,是否洛阳城里有人接济,和一般灾民不同?养尊处优的少奶奶出身,沦落到要靠吃荞麦皮度日,心理接受过程是什么样的?

  左小青统统没有考虑,她的处理只有一个叫做,“灾民”是很惨的,那我就一直哭吧。

  她最大的一个事件“卖女儿”表现得都非常差。那一幕里她先卖自己,遭到拒绝又说卖巧儿,然后又开始不舍,哭哭啼啼一大通。最后给了个解释,是想让巧儿跟着别人吃上饭,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不至于饿死。

  心!理!动!机!呢!

  合理的角色心理是,吃着荞麦皮走了一路,到城门口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实在不得以从而产生了卖女儿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想法,应该至少在看到城门“不准入城”告示的时候就开始酝酿,跟任素汐交流的时候逐渐清晰,来了人才付诸实践。

  左小青的表演,除了哭,什么都没有。如果真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物,在末世是没有能力怀着孕带着娃走到洛阳城下的。

  这就是上文我所说,典型的“油腻表演”。表演领域有个说法叫做“出行活儿”,我的角色是个恶棍,我就凶吧;这里需要煽情,我就哭吧;我演一个贵公子,我就耍帅吧。

  这才是所谓的“技巧凌驾于情感之上”,只用经验和技术挤出的情感,没有动机和理由,和上下文没有串联,没有和对手的交流,是最糟糕的。

  想起之前一个笑话说,现在大众的审美还在“唱得真高、弹得真快、演的真像”的层面上。左小青的表现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水准,用套路化的表演来满足于取得一些表面的效果,不合格。

  再看一下任素汐。

  上面说了什么是“错误”的表演,而任素汐的表现是正确的示范。

  实话说,她的角色相对比左小青容易一些,少了“由奢入俭”这么一个身份对立,也没有“怀有身孕”这么一个复杂条件。作为一个带着孩子的平民,她的最高任务非常清晰,就是活下去。

  有人说任素汐作为一个灾民,中气为什么这么足?我来告诉大家。

  首先,她是穷苦出身,饥饿对她来说不是特别闻所未闻的事情。

  其次,她是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并且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要给孩子力量。

  最后,经过长途步行,终于来到了传说中“放粮”的洛阳城下,巨大的希望充盈心间。

  她登场之后,每一个舞台动作都指向她的最高任务,异常清晰:

  看到左小青,要粮。

  发现左小青的身份后,迅速摆脱男人为左小青家而死的往事,抢粮。

  向路过的富人,毫不犹豫下跪讨粮。

  任素汐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为了让女儿有口饭吃,这才是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末日人物。

  任素汐的高潮段落出现在中间,就是当她得知洛阳城无法开门,左小青跟她说要回到豫北才可能有饭吃的时候。

  在这场之前,任素汐对于这个境遇的态度是战斗姿态,处处强硬。而当这个斗士希望破灭的那一刻,终究是崩溃了。这样的崩溃才有着应有的戏剧冲突而非无病呻吟,真真动人。

  在这一场之后,任素汐屈服了。她开始用尊称“少奶奶”乞求左小青,割腕放血给女儿喝,毫不犹豫地卖身,把粮给左小青,希望她带着自己的女儿活下去。

  这才是鲜活的人物塑造啊,这才是有动机有信念有技巧的表演啊。虽然有一些细节处理得还称不上完美,但这毫无疑问是全场三组人里最高水准的表演了。

  反过来看没有信念的表演,身为一个灾民,在离开的时候,连人命换来的五斤小米都能忘了拿……

  第三组 《军师联盟之七步诗》

  宋洋 杜淳

  

  第三组的情境是最复杂最难的。

  曹丕曹植,亲兄弟,政敌。一个是篡汉的政治家,一个是才高八斗大诗人。

  外部环境,曹操逝去,曹丕刚刚篡汉登基自立为皇,政局必然动荡。

  规定情境,曹丕将曹植关押并折磨,此时入狱探望曹植。

  二人手足之情+政治地位之争+面对甄宓的情感斗争+现有政治动荡环境下权谋考虑。这一场里,这些线索都可以交织在一起,并且可处理的空间非常大,所以对于演员的挑战是极高的。

  但可惜的是,这一组的表现,崩在了剧本,或者说演员对剧本的理解和二度创作上。

  曹丕的故事线:曹丕探望曹植,诱骗曹植写下罪己书,指控曹植的种种行为,让曹植作七步诗,最终心软没有杀掉曹植。

  曹丕对于曹植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憎恶、嫉妒、同情、自傲……都应该有,而这时以这样的方式来探监和诱骗,本身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最难看的段落出现在曹植签下罪己书之后的剧情反转。两人开始了学生吵架式的互相指责,表达愤懑的方法只有大喊大叫,甚至还动起手来。一个皇帝,一个名满天下的皇族+诗人,精神和身体上的对抗在此时都不该这么浅薄。

  之后的剧情开展,两方力量失衡,变成了曹丕对于曹植的碾压,曹植的尊严不存在了,七步诗变成了免死的摇尾乞怜。一个段落中,最好看的部分应当是同等力量下的戏剧冲突,如同拔河一样动态平衡。当力量失衡,也就弱得多了。

  如果这里再有一个反转,就会好看很多。

  曹植签下罪己书就是彻底败了吗?不一定的。

  曹植可以死,可以不觊觎皇位,可以签下罪己书,这甚至在他意料之内。而就算在这种处境下,他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你曹丕要身前事,我曹植留身后名。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历史评价很多时候是极为重要的。

  曹植要的,是自己的慷慨赴死,给曹丕留下一个手足相残的名号,在史书里被后人不齿;而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浪漫的英雄,被后人歌颂。

  吴秀波最后的点评也指出了这一点,曹丕如果杀了曹植,自己同样深受煎熬。

  如果这样处理,两个人的对抗又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之下,后面两人的交锋会比现在好看很多。

  曹植和曹丕的这一幕剧情,是编剧的想象。不过历史上的确出现过类似的剧情,明英宗对于明代宗的复辟故事,可以参考之。

  杜淳的表演,大体上还算过关,情感调动和身体表达基本正确。他目前只演出了“兄弟”的身份,而对于“皇帝”这个政治角色的身份的理解,不够到位。

  宋洋的问题在于,脑子没想清楚。片头的排练段落就可以看出他的迷茫,他说曹植的心态是“杀我也可以不杀我也可以”,其实就是和点评环节他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曹植到底怕死不怕死呢?

  他没有想好,所以表演当中出现了诸多的自我矛盾。可以看到,宋洋在想法明确的段落里,表演是很不错的。开始的那一场吃饭-吐饭-撒酒,后面的那一场七步诗,人物魅力都比杜淳的曹丕要强。

  但是如果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去处理人物,他暂时的“示弱”也成为了他权谋的一部分,就能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动机。

  从表演实力上说,我认为宋洋的能力是更胜一筹的。而在这一场里因为理解的问题,他演得更糟糕也是事实,这里输了并不冤枉。

  写在最后,我想讨论一下,什么叫做“演技好”?

  在我的定义里,是演员通过调动身体和情感,准确地完成舞台事件,服务于角色表达和推进叙事发展。

  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所谓“好”指的是“恰如其分”四个字,而不仅仅只是“使得出劲”。演技是一个过程,是通往真理的一条路,而不是目的。

  大家都赞扬第二组的那两位小演员,哭得撕心裂肺,确实是好。这里的大哭是恰如其分的,也符合孩子天性。而章子怡最后那段戏里的沉默、犹豫、留恋、释怀更是上上之作,没有一丝过激的表达,甚至没有台词,却完美体现了一个合理的心理过程。

  要判断演技,最重要的是能指出此处的表演是否“恰当”,是否让表演服务于人物和剧情。从《我就是演员》第一集里我看到,三位导师的认真程度比上一季更上一个台阶。

  “第四位导师”陈凯歌导演这一集的表现也是上佳,对于每一组的点评和建议都精确高效,不仅指出问题,还给了改善问题的方法,是真正的好导师。

  已经等不及想看第二期了。

  推荐内容: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