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款叫做《中国式家长》的游戏不仅以发售一天半便登上steam销量榜的成绩出现在了我的电脑里,也用它现象级实力带来的各类评论文章占领了我的微博与朋友圈。

作为一个“专业”的游戏主播,我决定跟风玩玩看。

游戏里,玩家要从孩子出生开始,规划一个“中国式子女”直到高考为止的十八余年。 而这一段人生经历,就会直接决定他的一生。

挑灯夜读的孩子,门边准备送夜宵的父母,

游戏的主界面就一股即视感铺面而来。

在游戏里当了一次家长,为了高考成绩逼着自己的孩子疯狂学习,我突然想起了我爸以前常说的一句话:

“阿爸是为你好!”

相信每一个温州的孩子,都不会对这句话感到陌生。无数个不一样的童年里,总有着这一句一模一样的话支配的恐惧。

既然有“中国式家长”,那么“温州式家长”又是怎样的呢?

好面子是温州家长的最佳定义,重男轻女是温州式家长越不过的坎。满月那天,为庆祝家族有后,生了儿子的爸爸在阿外楼大张旗鼓地摆了十桌酒,把“超生罚款也要生儿子”计划省下的钱全部花在了大黄鱼和茅台酒上。

众人把酒言欢,而某一桌上另一位生了两个都是女儿的温州爸爸,那天在酒桌上喝得特别醉。

新潮也是曾经温州式家长引以为傲的优点。对温州孩子来说,童年印象中的爸爸是开本田摩托,叼三五香烟的潇洒骑士,妈妈是烫头焗发涂口红,身穿花裙子脚踩高跟鞋的时髦女子。

BP机,大哥大,三五香烟,本田摩托车

曾经的温州男子客四件套。

自己爱打扮,孩子当然也不能落下。温州式孩子从小熏陶在巴拉巴拉,红黄蓝,棵棵树的广告里,也被父母打扮的漂漂亮亮。

转眼子女开始读小学,温州式家长拼娃的战争正式开始了。孩子的成绩,是好面子的温州式家长最大的装逼资本,也是温州式孩子肩上最沉重的压力。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进了哪所小学。温州孩子还记得当初爸爸喝高了吹牛逼的英姿:一口干完一杯蓝带,他瞪着通红的双眼把杯子重重地按在桌上示意众人安静。

蓝带啤酒可以说是温州式家长和温州式孩子共同的餐桌回忆。家长喝,孩子看着家长喝醉了撒酒疯。

几秒的沉默后,他搅着喝高了的大舌头开口,温州话里掺杂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读书主要还是要看环境!‘搓撇’不是问题!我花钱把麦了买进实验小学不为了别的,就是想他多和西囊麦丝丝动!”

偶尔爸爸喝醉了也会单独和孩子感叹。不过这时候他说的话有些不一样:“儿子——我花钱把你买进好学校,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啊——别像阿爸一样大字不识几个…”

妈妈炫耀幸福的方式则含蓄许多,敬完了客人酒,她一手托着酒杯缓缓坐下,新买的耳坠闪亮地颤动:“我都不怎么管我家麦的那,他都是自己独立学习的那。”

于是一众亲戚适时地露出羡慕的表情,纷纷表示她真是命好,老公能干,孩子又有出息。

温州式家长热衷酒桌社交,请客吃饭是常事。

当年的东港云天楼以高档的装修和精致的菜品获得青睐,风头盛极一时。

然而只有孩子知道,他到底在亲妈的安排下上了多少个补习班。

那会温州的棋后诸宸还活跃在棋坛上,小城里刮着一阵国际象棋风。于是在爸妈的安排下,“时髦”的温州孩子连中国象棋上的繁体字都还认不清,就开始似懂非懂地跟着老师念“黑后黑,白后白,双方小兵站前排”

另一方面,数学人才辈出的温州,暗示着妈妈心怀培养下一个谷超豪或苏步青的梦想,连哄带骗地把自家孩子塞进奥数补习班。

过去的工人文化宫,温州孩子童年的补习班回忆

饭桌上,孩子问妈妈:“凭什么我下课还要再去补习?”妈妈没好气地说:“别人都在学,凭什么你就可以不学?跟不上了怎么办?你看看人家王子超,刚考了双百,还主动跟妈妈说要报补习班!小小年纪就想偷懒,以后怎么办?”

孩子还是不服气:“那陈宇豪就放学天天打游戏啊!”爸爸放下筷子瞪起了眼睛:“你现在就天天跟那些差生比了是vo?跟他这样天天打游戏你还有救吗?脑给我放点进去!”

孩子吓得低头不敢说话,妈妈适时地补了一句“我是为你好!”。

父母的“优秀”教育有了成果,小升初孩子争气地考入了六中。于是父母熟悉已久的温州学校鄙视链终于派上了用场。

一张非权威温州式家长中学鄙视链图

爸妈忙着到处炫耀,孩子却遇上了新的学习瓶颈。某个新闻联播刚结束的夜晚,他拿着做不出的解方程题去请教家长。

爸爸瘫在沙发上看电视,一手冰镇双鹿干一手盐水毛豆。屏幕里李云龙噙着眼泪怒吼,这是他大概第十三次下令向秀芹开炮。

草稿纸上一顿龙飞凤舞,爸爸发现自己也答不出这道题题。他眉毛一横,老脸一沉:“上课么不好好听!回家作业么写不出来!明天自己去问老师!”

过了五分钟,盯着题目发呆的孩子听到了爸爸在隔壁扯着嗓子向妈妈发脾气:“说么说麦让你带,呆那就知道成天搓麻将!”

李云龙就是温州老男人式浪漫的教科书

人情的力量,贯穿着温州社会。

温州式家长常见的人际关系里,交警大队长是他朋友的同学,小区保安是他兄弟的亲戚,教育局领导的司机是他战友的发小。

他们秉承着“你帮我我也帮你”信条,酒桌饭局上一有机会便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交际圈广度,洋洋得意地来一句“这就是我帮你牵个篮子的事!”

对子女,他们也灌输着同样的理念,从小到大,看着孩子和优等生或富家孩子玩在一起便是爸妈最大的满足。前者让他们对孩子的期末成绩有所期待,后者给他们一种已经跨入中产阶级的幻觉

当然,交友归交友,早恋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逢年过节,总少不了走亲访友,孩子最关心的自然是今年能拿多少红包。虽然他渴望着多拿点零花钱,却往往在父母的一再安排下做着虚伪的推脱。温州的红包文化,更多了一点神出鬼没的恐怖要素:

——在孩子“懂事”的一再拒绝下,伯伯婶婶们不得已收回了红包,而在他们离开后的几小时里,父母会发现这个红包鬼魅般地出现在孩子的裤兜里,枕头下,或是沙发的某条缝隙中。最后往往这些钱都进了妈妈的钱包,“小孩子拿着那么多钱干嘛?我帮你存起来以后交学费用!”

抢红包环节,孩子和亲戚互相客气推脱。

对温州式家长来说,娱乐是阻挠孩子成长的大敌。漫画、杂志、小说,一切和教科书无关的都是温州式家长口中的“闲书”。电视伤眼睛,电脑和游戏机毁前途。

“天天就知道玩,以后还有出息吗?”父母们恐吓与威逼齐飞,管控共监视一色。只有周末写完作业或是节假日,孩子才能拥有短暂的快乐。

如果童年是汽水,儿时的娱乐是糖分,那么温州式孩子的童年可能是一罐零度可乐。

温州式家长对于电子游戏常见的言论还有:

你天天玩游戏以后能有出息吗?

游戏玩的再好,能赚钱养自己吗?

当然,亲友来家里做客时是个好机会。爱面子的爸爸平日可以无视孩子乞求的眼神,却拗不过亲戚们“孩子还小,偶尔让他多玩会嘛”的助攻。

大家都这么说,总不能不给朋友面子吧,况且无情拒绝还显得自己很独裁。于是他强忍着不适,大手一挥:“玩去吧玩去吧”。孩子一声欢呼跑进了书房,一桌人会心地大笑。

跟着搓麻将打双扣的爸妈去亲戚朋友家玩则是一场狂欢:几家孩子们坐在一起,用游戏培养着他们的友谊。

NEOGEO街机模拟器菜单界面

相信每个温州男孩对它都不会陌生

泡泡堂,冒险岛,梦幻西游,网游的时代来了。子超头一次知道网吧这个梦幻之地,多年的压力化为青春期的叛逆。

于是白鹿影城下的小网吧,第一桥的龙虎豹,温州有游戏的地方,就上演着他和妈妈的真人谍战大片。有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跑100米的速度都是这会练出来的。

网吧藏在白鹿影城旁的小道里。住在东门一片的温州青年们几乎都有被亲妈从这家网吧揪出来的经历

不过,回到家总少不了激烈的争吵,爸爸喝多了酒把瓶子一摔开始叫骂:“不想读书了是吧?老子他妈今天开始不回家了!我他妈又不是傻子,钱赚来我自己拿着去玩我不会吗?大不了各过各的!”

妈妈沉默着把地上的玻璃渣扫干净。孩子从瑟瑟发抖,到和爸妈对吼,再到最后的麻木与沉默。还不如当初别把我生出来。每次吵架,孩子脑海里回旋次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赶时髦、好面子、不讲道理,似乎这些词语已经成了温州式家长的标签。但无论我们如何调侃吐槽甚至抱怨自己的家长,血缘关系似乎永远是一条断不开的链

少年时期最容易引起冲突的自然是学习,我们曾经抱怨着父母管得太严,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自由,暗自发誓以后自己绝对不会逼着孩子读书。

然而事实却是,上一代的温州人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但他们无时不刻地渴望着实现阶级跨越,以给自己和下一代更优渥的生活条件。

温州式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本质是实现阶级跨越的幻梦

无论如何打拼,除了极少数时代的弄潮儿登上舞台之外,绝大部分人依然无缘富裕。

眼看自己这一辈翻身无望,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我们的身上。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往往都成了社会栋梁,于是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靠教育改变命运

相信每个温州式家长都对孩子一再重复过“我是为你好”。现在回头看,这句话虽然蛮不讲理,虽然道德绑架,但却没有半丝虚伪,真真切切的都是他们对你的爱。父亲在外打拼,只为让孩子衣食无忧,母亲相夫教子,只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这样的期待,有错吗?

我们是否也到了应该原谅父母的年龄呢?

你的上辈子,爸妈是你唯一的观众,而他们的下辈子,你是他们唯一的观众。曾经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父亲,现在可能只想你多陪他回去吃吃晚饭聊聊天。曾经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的母亲,现在可能只想你不要对她屏蔽你的朋友圈。

或许我们都需要与父母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文 / 囧大

和父母步入初级和解阶段的温州好青年

想看更多关于我们的日常请关注( ⁰ ਊ ⁰ )ᕗ

抖音:元气巴士

bilibili视频:元气巴士

新浪微博:@元气巴士编辑部

微信改版,为了不错过以后的相见

请求大家将我们设为星标关注,鞠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