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是一种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一种职业。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当前新闻记者亟须强化的四种素质: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

1.法律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懂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但是,随着报刊市场的繁荣,个别报刊在市场竞争中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在导向、格调、法规上问题不断。

2.获取信息能力

在记者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就要算获取新闻线索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也提供了不少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靠这些传统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记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报学和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

3.专业化水平

所谓“记者的专业化”,就是指每一个记者都要争取成为他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在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4.人文素质

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对宗教,有对各种文化包容的能力。这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接近客观真实。

二、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

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周密的采访计划。

新闻采访跟其它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有: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公开性。

采访活动的方法有个别访问、现场查勘、参加会议、开调查会、出席记者招待会、阅读文字材料等。采访的活动方式有个别采访、集体采访、交叉采访、分段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等。新闻记者因分工和采访习惯不同,采访记录的方式有默记、笔录、摄影及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

三、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功能作用:

1.引导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2. 监督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朱总理在1998年10月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曾强调,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还赠给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

3. 表态作用

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4.深化作用

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最常用的几种新闻评论的形式为:

1.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写评论。这种评论能起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是报纸上很常见的评论样式。而写这类评论,一则要吃透精神,二要上下结合。

2.配合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写的指导性评论。这要要求作者要注意任务明确,道理要讲清。

3.针对一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或者是模糊观点来写的评论。写这种评论,则需问题要抓准,说理要透彻。

4.为突出新闻、通讯的思想性为其配发的评论。也就是在对问题作了事实的回答之后,再给予理论的、思想的回答。这要作者写作时,一要结合紧密,二要画龙点睛。

5.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评论。

6.有关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

7.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

8.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的评论。这则要求作者,射箭要对靶,道理要讲透。

四、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一是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来展开,不能分散,不能跑题;

二是内容广博。多侧面、多角度围绕同一主题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博而不散,信息量较大;

三是主题深刻。系列报道的题材都是重大的非事件新闻,适合做成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就是:把今天的新闻事实放在昨天的背景之下,做出思辨性的剖析,讲清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得出规律性认识,给明天的发展以理性的启迪。在主题思想深刻性上,系列报道独具优势。

连续报道的定义: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

一是以时间为顺序,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展开。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各次报道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内容承上启下,时间、事态衔接,事态呈线性分布。各篇报道之间的顺序不能任意变动,一旦变动,就听不明白了;

二是在事态进展过程中进行报道,属于“现在进行时”。报道的时间跨度小,应是追踪或跟踪报道,各篇报道的发布应相隔近一些,不能今天发一篇,十天后再发一篇,这就不像连续报道了。每篇报道连接起来,记录了事态发展的全过程。从事态发生到追踪、跟踪一直到结束,应是有头有尾、完整无缺的事态主体的全部。

连续报道的题材主要应是事件性新闻。但是,特别重大的事件性新闻,情况又有所不同。像奥运会的召开、神舟七号飞船载人飞行并作太空行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的举行——这类特别重大的、时间跨度较长的事件性新闻,各媒体虽都作连续报道,但由于每条报道都可以独立成章,且有相当的分量,所以在上报评奖时,谁也不以连续报道这一形态上报。

其次,连续报道的题材除事件性新闻外,重大事件中涌现的英雄人物、重点工程的建设进程等具有很强新闻性的题材,也可作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在形态上与连续报道相似。各台及全国评奖中,都是把这两种形态放在一起作为一项来评。系列报道的每一篇也允许作到五分钟的长度。每一篇也都应是专稿,而不是消息。

五、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封建****、建立自由平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求废除一切垄断和限制,展开自由竞争;在思想意识上,则要求尊重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正是在这一自由主义蓬勃兴起的氛围下,形成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在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包括:

民主和平论“,更广泛地说,国内的政治制度类型与国内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商业的和平理论,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平息。

目前的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探索是一个更广阔的这条线的调查制度和平论“的延续,它试图展示如何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能够持续,如何长远利益,可以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行动者如何可能实现绝对收益相关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无论是在他们的论坛作用,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在自己的角色的演员在自己的权利,国际法的作用,而不是追求相对收益;调节或制约国家行为的影响,对国际政治,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政治(关系),如高度制度化的联盟(如北约),联合会,联盟,联合会的工会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自由主义的规范,和不断变化的实体,如欧盟的作用,或潜在的作用,世界主义超越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它是以“天赋****”为主导思想提出的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渊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英国思想家J.弥尔顿,18世纪英国法理学家J.厄斯金、美国政治家T.杰斐逊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J.S.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通过竞争使正确的意见最终得到承认。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代表著作是美国新闻学者W.施拉姆主编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观点为“自我修正”和“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源在于在更广泛的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启蒙运动。寻求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合作,在国际关系中,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方法的问题。

六、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五个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谁who)、事情(what)、原因(why)都经得起核对。

1、新闻真实性——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新闻事业在反映和指导实际时应坚持的基本观点

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真实反映实际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正确指导实际的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需要有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1、建国以来我国新闻媒介三次大的失实教训

(1)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浮夸新闻。

(2)“文革”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物形象是高、大、全;新闻报道是假、大、空。

(3)改革开放后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泛滥成灾。

2、失实新闻的表现形式

3、导致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

(1)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上的失误,会导致大范围、长时间的失实。

(2)少数领导人好大喜功,利用新闻报道谋取树立个人“形象”。

(3)有些新闻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4)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不纯,作风飘浮,造成新闻报道失实。

为确保新闻真实而奋斗

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A.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数字、引用材料、细节等必须精确,不能搞合理想象,更不能向壁虚构。

B.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

概括的事实必须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带面,更不能以偏概全。

2、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要求新闻报道者,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

3、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4、尽可能精彩地还原事实

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炼。

5、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

一是要增强报道真实新闻的责任感,加强新闻工作队伍的职业职业建设;二是努力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三是严格地进行作风锻炼;四是要努力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五是要不断完善新闻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新闻工作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