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英国国王要求乾隆皇帝开放通商,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而乾隆一口拒绝,给了来使一道圣旨,圣旨说得极为霸气,大概意思是说,大清朝乃天朝上国,无需和西方蛮夷互通,如果英国国王能够向大清朝俯首称臣,可以赏一些土特产。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闭关锁国”,雍正当皇帝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有了康熙盛世的延续,被乾隆所承接,等于说乾隆是吃现成的,当然,乾隆本身就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但闭关锁国影响之大,不仅仅是当时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还有今后整个清朝的繁荣。

说到清朝,总是绕不开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代表着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乾隆之后,清朝国力开始没落,其实在盛世的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首先我们先从一些“小事”上来看,雍正四年,朝廷里有一位叫做查嗣庭的官员,他担任江西主考的考官时,引用了“诗经”中的四个字“维民所止”作为此次科举的考题。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但是有居心叵测之人从中使坏,诬陷“维民所止”中,“维止”的意思是要削去雍正的脑袋,雍正竟然相信了,将查嗣庭查办,结果病死狱中,死后尸首还被示众,其家人也没有幸免,儿子被处死,其他家属被流放。

除了查嗣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出名的案件,当事人为胡中藻,他写的诗中“毛病”很多,比如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他把“浊”字放到了“清”字前面,结果被人认为是暗指清朝来历不正,最终胡中藻被凌迟处死,还抄了家。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这种事情在今天我们看来简直是奇葩,简直是牵强附会,正应了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这就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字狱,据统计,像这样的文字狱发生了一百八十多次,弄得当时人心惶惶,比起汉唐时期的开明,康乾盛世,最起码在文化上谈不上繁荣。

另外一点,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顶峰时期,大臣们不再称呼自己为“臣”,而是以“奴才”自居,皇帝的眼中没有臣民,只有“奴才”。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而“奴才”的称呼是满臣的近称,有人说这只是一种民族文化,无伤大雅,但乾隆六下江南,劳民伤财时,有哪个臣子敢进言?还都得溜须拍马的叫“万岁圣明”,士大夫精神与民族气节,在开口自称“奴才”的时候,就已经荡然无存。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闭关锁国”,雍正当皇帝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有了康熙盛世的延续,被乾隆所承接,等于说乾隆是吃现成的,当然,乾隆本身就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但闭关锁国影响之大,不仅仅是当时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还有今后整个清朝的繁荣。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众所周知,乾隆鼎盛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国派来使团为乾隆皇帝祝寿,以马嘎尔尼为首八百多人的团队,规模空前之大,马嘎尔尼在来之前认为大清国是一个极为富裕的地方,结果他看到的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

有趣的是,在面见乾隆的时候,马嘎尔尼要行英国的礼节单膝下跪,乾隆却要求对方行三跪九叩之礼,双方磋商之下达成了妥协,在欢迎仪式上,马嘎尔尼行英式礼节,但在乾隆真正的寿宴上,要三跪九叩。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后来英国国王要求乾隆皇帝开放通商,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而乾隆一口拒绝,给了来使一道圣旨,圣旨说得极为霸气,大概意思是说,大清朝乃天朝上国,无需和西方蛮夷互通,如果英国国王能够向大清朝俯首称臣,可以赏一些土特产。

乾隆皇帝给英国下了道圣旨,内容很霸气

圣旨的内容是霸气,可却体现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无知,可见所谓盛世,背后确实有许多隐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