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铆在三尺讲台的钢钉

18岁,一个生命从小到大,变得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间概念;18年,也是一名教员爱岗精业,实现匠心育人、桃李芬芳的生命长度。

入伍从教18年,经他培养的5000余名学员像一枚枚“边关钢钉”,深扎在祖国数万公里的边海防线上。神仙湾、永暑礁、三角山……处处都留下他殷切的叮嘱和深情的关注。

▲ 18年来,司南取得的各种获奖证书,有大型研讨会,有各种教学成果,有连续很多年的优秀教员,见证了他的成长。

他叫司南,名字同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是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理论教研室的一名普通讲师。入伍18年来,他人如其名,不忘初心,把自己铆在三尺讲台,用生命讲完最后一课——2018年6月29日清晨,司南因连续组织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突发,走完了年仅41岁的生命。

▲ 2013年6月24日,司南在为学员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司南组织学员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活动。(2013年摄)

▲ 2015年12月,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宣讲团成员的司南在阿勒泰分区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2015年摄)

肿痛的躯体、蹒跚的脚步、坚定的身影……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如此拼命?从他朝夕相处的家人以及熟悉的领导、同事、学生的讲述中,从他的授课教案、读书笔记和各项课题研究中,我们一步步走近这位军校普通教员的崇高精神世界。

▲ 2015年12月,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宣讲团成员的司南在塔城军分区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界碑前庄严敬礼。(2015年摄)

“讲好一堂政治理论课就能影响一批人,就等于守住了一个精神高地”

“我申请去南疆”“我申请到西藏”……司南牺牲时,恰逢毕业季,他的学生化悲痛为力量,争相申请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

河北籍学员赵越,毕业前一度感到迷茫。课堂上,司南借助展开“梦想是什么”的主题演讲时机,因势利导告诉他:“梦想不是空想,得靠一步一个脚印来奋斗。但对军人而言,梦想就是强军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015年12月司南赴博乐分区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

课后,司南又以自身亲历教育感染他,“边疆虽苦,但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既然选择了这身军装,就不要选择安逸……”赵越渐渐解开了心结,主动申请去了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战斗在边远艰苦一线,没有坚定信仰和崇高精神是扎不住根的。”司南常说,作为一个政治理论教员,讲好一堂政治理论课就能影响一批人,就等于守住了一个精神高地。

▲ 2016年9月9日,第32个教师节大会上,司南作为优秀教员接受表彰。(2016年摄)

在司南眼里,课比天大!他把立戍边志、塑戍边魂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为给学员讲好政治理论课,他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遇到重大观点创新、重大政策出台、重要会议召开,第一时间充实备课,确保冒着“热气”的教案进课堂,做到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不隔夜。

2011年从高原代职回来被查出患心肌肥大后,他将住院治疗一拖再拖,理由就是不能误了上课。2017年5月,已全身水肿的司南,被学校强制停课“逼”进了医院。6月12日,司南成功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可术后不到3个月,他又闹着要去上课。

▲ 2017年11月12日,司南和妻儿参加表弟的婚礼上,一家三口难得的合影。(2017年摄)

“怎么劝都不听,每次从家里五楼下到一楼,要歇3次,坐上车还要缓10多分钟,才有力气开车。常人走7、8分钟的路程,他要走近20分钟……”妻子周静薇话语中充满了自责。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司南病休未愈,但坚持通读报告原文,一连6天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逐章逐节逐观点与十九大精神相对照,做好增、减、改,抠出200多个“创新点”,第一时间捧出最系统、最详细、最具体的“三进入”方案……

▲ 2018年6月27日,司南离世前,在教室里最后一次参加2018级毕业学员论文答辩。(2018年摄)

“老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如果连书都教不好,那做什么也不行”

“不看教案、讲课不停、讲话不卡壳!”听过司南讲课的人都一个共同感受,枯燥乏味的理论从他嘴里讲出来都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的司南也曾遭遇“滑铁卢”:首次登台试讲,因过度紧张、缺乏自信,差点没能过关。

“学好理论才能讲好理论,带着感情才能赢得真情。”司南没有一蹶不振,他静心反思、四处请教。时任教学组组长徐卫东让司南与自己面对面办公,逼着他每天提问交流,做到学习不停、进步不止。

▲ 2018年7月20日,陆军边海防学院刘捷副政委向司南家属颁发学院党委追授司南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宋鹏摄2018年7月)

2004年,司南开始担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他发现教材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仅有一章,对经济知识本就知之甚少的学员很难懂。于是,他找遍了乌鲁木齐市20多个书店,通读全国高校10多个版本教材,找到最需要学员了解的基本观点,修改课程标准,便于学员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2007年,学校组织课堂教学大比武,司南技惊四座,斩获第一名。

 “打铁必须自身硬。”司南常对同事们说,他一生最想做的事就是教学,“老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如果连书都教不好,那做什么也不行!”在患病的7年里,他强忍病痛的折磨,除了授课、宣讲外,他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在学校率先试行“导学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深受学员好评。

▲ 2018年7月20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签发司南同志因公牺牲证明书。(2018年)

这些年,司南先后担负《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教学,年均授课量200学时,5次在各级重大教学竞赛中获奖,20多篇研讨文章被核心期刊、大型研讨活动刊登评奖;作为原兰州军区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最年轻的成员,20多次赴军地单位宣讲,受众达10万余人。

在司南的遗物中,去年12月5日的一封署名为“五营十三连学员”的感谢信格外醒目,上面写道:“听完您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令我受益终身……恳请继续为我们讲一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深感离校之后,再无机会、再也遇不到您这样的老师……”

▲ 儿子最喜欢和爸爸一起玩魔方,为此,司南从网上给孩子挑选了几十个各种类型的魔方。(张永进摄2018年9月)

“做人就得讲原则,是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是教师就要有教师的美德”

司南的课讲得好,可他的“轴”也是出了名的。

一次,身为教学督导专家的他悄悄“溜”进同事李颖杰的课堂查课。上课结束后,李颖杰才看到他:“你啥时来的,咋不提前吱一声?”司南一句话把她噎了回去:“为啥要告诉你?上好你的课就行了!”

▲ 司南生前所在教研室的同事们组织讨论,传承司南精神,继续为部队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张永进摄2018年9月)

2012年,司南担负学校首批全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学员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对于部分汉语水平较差的学员理解较难,期末参考35人,司南给17人“不及格”。 有同事劝他:“那些58、59分的,把平时成绩抬高一点,合格率就上去了,这么多不及格,要被追责的。”

 “该是啥就是啥,有问题我写检查。”司南如实上报成绩,并组织学员补课,他用汉语讲,请同事艾海提用维语翻译,直到17名学员全部补考合格。那个寒假,司南几乎都在忙着备课、补课、写情况说明。

▲ 破旧的手机上显示:6月28日晚19点29分,司南在教研室的群里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仍在关心毕业学员成绩。(2018年摄)

司南的“严”,有时候让人觉得他情商太低,可司南说,“做人就得讲原则,是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是教师就要有教师的美德!”

职称评审时,同事们说他参与编写、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的《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一书,可以在职称晋升中加分。可他却以“参与并非主编、篇章不是通篇”为由婉言拒绝。

入伍18年来,司南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因心脏患病过不了体能关,干讲师12年没能晋升副教授,多次推荐立功也被否决,可他毫无怨言,“这些东西有最好,没有也要干好工作!”

▲ 司南的同事们在一起交谈司南取得的教学成果。(张永进摄2018年9月)

▲ 司南上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三队学员给他的评价。(2018年摄)

“16年前,我们一群年轻人帮忙操办了他的婚礼,没想到现在又操办他的葬礼……”教研室主任王晓华流着泪说。在她眼里,司南是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人。妻子患基底细胞癌,司南带她跑遍了10多家医院,陪她学唱歌,鼓励她报考二级心理咨询师,帮她走出心理阴霾;父亲患线粒体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药费每月2万多元,司南每月承担6000元,并把房子搬到距父母50米的隔壁楼,方便照顾老人;每当听闻教师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慷慨解囊……

爱军装、爱讲台、爱学生……年初,学校调整改革,司南所在教研室超编4个岗位,意味有4人要脱下军装。司南考虑到身体和家庭原因,主动申请退役。那段时间,手术后的心脏像装了石英钟一样“嗒-嗒”作响,可他仍坚持讲课,经常一堂课讲下来,秋衣秋裤都会湿透。大家劝他坐着讲,可司南说:“坐着讲没感觉!”

▲ 司南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院官兵引起强列反响。(张永进摄于2018年9月)

“你身体都这样了,毕业论文答辩的事就交给其他人吧!再说你都退役了,还那么拼命干嘛?”看着虚弱的司南,周静薇心疼地劝他。可司南却板起了脸:“我退役了,但我指导的学员还没有毕业!”

6月27日,毕业论文答辩当天,已被批准退役的司南一如既往认真提问点评每位学生,还一一划出论文中错用的标点符号,从早上一直忙到20点。回到家时,他已累得脸色苍白、直不起腰。

▲ 司南同志因公牺牲后,学员们通过板报的形式纪念司南老师。(2018年摄)

▲ 司南一直生活简朴,两部手机用了很多年。(张永进摄2018年9月)

▲ 周静薇和儿子一起将司南的因公牺牲证明书放在司南遗像前。(张永进摄2018年9月)

没想到,刚刚过了一天多,就传来他病逝的噩耗。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仍在询问论文答辩情况。距他去世,只有7个多小时!

司南牺牲后,两名战友连夜含泪创作歌曲《来不及说声谢谢您》,听来令人动容——

您送给我的书还在,论文还在批改,可是您已经离开。

来不及说声谢谢您,因为一切都太快。

只有您种下的白杨还在,我会在边防线上守候,不离开………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源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吴科儒   吴国东

刊期 |  20182080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陈   曦 章以添

责任编辑:赵林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