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更容易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沙尘暴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除了人们公认的造就黄土高原以外,碱性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以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

在甘肃张掖出差时,偶遇沙尘暴袭击,目睹了沙尘暴来临的过程,拍下一些见闻和大家一起感受。

那天上午风和日丽,我和同事一起去黑河边刷车,不一会儿,远远看见西边天空乌云翻滚,风云突变。

大风裹挟着黄沙,夹杂着垃圾像一面墙压过来。

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一半多发生在冬春季,这次在盛夏季节遭遇,还是比较罕见的。

只见远处黄尘滚滚袭来,我们赶紧上车往回跑

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沙尘移动很快,不到五分钟就追上来,越来越近了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西北方是巴丹吉林沙漠,强劲的大风刮起,从沙漠携带大量的沙尘过来,因此有了如此壮观的景象。

浓厚的沙尘覆盖了多半个天空,沙尘很快追上来,狂风大作,天空一片土黄色。

沙尘暴是大自然中很平常的一种天气现象,特别在张掖这样紧邻沙漠的地方,从古至今经常发生,在没有人类的时候沙尘暴已经肆虐了亿万年。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沙尘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更容易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风很大,飞沙走石,路边的围墙被风刮倒,能见度很低,公路上的车都停了下来。为了安全,我们躲在路边的一处空地,远离大树和电线。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份,例如澳大利亚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或许在另一层面来说,沙尘暴也许也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为研究沙暴提供塔斯曼海养分以及其它诸多效应等,澳大利亚曾汇集了许多气候学者。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沙暴的红色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找到,并且反而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因此澳大利亚沙尘暴所造成的养分损失却可造成新西兰土地的养分收获。

而像是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沉积物根据分析资料也可证明有许多的养料成分也是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正因为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盆地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暴能把盘石变得葱葱郁郁的秘密在于,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此外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先生曾说:“沙尘暴的确降低了酸雨的酸性。

风渐渐小了,我们继续往回走

大风刮断树枝,散落一地

沙尘暴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除了人们公认的造就黄土高原以外,碱性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以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现在科学家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此外,它从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到海洋,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在夹杂着黄泥的雨点中,我们慢慢驶入市区,风依然很大,树被大风刮得变了形。

路边的小树被拦腰折断,稍大一点树的也被刮倒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经常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一个多小时之后,风暴结束,重现蓝天白云。

沙尘暴虽然危害甚大,却也是地球自然生态当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沙尘暴的历史比人类历史要早得多。只是我们应该更积极的找寻异常沙尘暴频率发生的机制,以真正解决异常气候变迁所对于环境的危害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