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国演义》,跟美剧《权力的游戏》有何相似之处?

(转自公众号 YunNan LU)


一部牵涉上百个人物,不断战争,与人心斗争史诗般的电视剧,能够从头到尾做好,我看到过。“其实中国有部电视剧,是我们从小看的《三国演义》”。

虽然没有《权游》一开始擦亮眼睛的色情、暴力、飞龙、与制片,但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最后故事必将落在故事本身,落在人物的灵魂上。

而在《权游》剧终前夕,想用《三国演义》为例,哀悼一下《权游》的不足,也向所有伟大的作品致敬。

主题思想的重要性

一本好书应该包含许多主题思想,原著《三国演义》通过不同人的理解,至今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启发。而面对一部时间有限的电视剧,树立好“到底在讲什么“?可以引导整个故事的动机、节奏、甚至氛围。虽然有些像初中作业一样幼稚,但就如《魔戒》的核心台词一样:“就算再小的人物,也能改变未来的走向” (Even the smallest person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future),不管剧情的起落、不管多少巫师或美丽精灵的出现、不管王国的毁灭或者国王的归回,最后故事终究寄托在弗罗多身上,以及作者对利用霍比特人代表的对人类的期望。

94版《三国演义》对主题的诠释可能露骨得可笑,缓慢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主题曲一上,就已经说明了原著开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主题。最近有威信的美剧流行着工匠之心的片头制作,《三国》的片头却是非常九十年代的拼贴卷动。几个英雄的画面在浪花的背景中慢慢的消失,很像奥斯卡颁奖纪念逝去艺术家一幕。而这歌词,来自于原著里《临江仙》一诗,从后人与悟者的角度来看待“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赋予了电视剧平稳而果断的叙述节奏、冷淡而慈悲的视角、故事的完整性,甚至整体拍摄方针。


中国的《三国演义》,跟美剧《权力的游戏》有何相似之处?



据总导演王扶林透露,因为剧情的庞大, 《三国演义》是央视首次实行“总导演制”的方法。电视剧分为五段,由他带领五个导演同时拍摄。拍摄前,对王导最重要的事情是对故事的理解。接下来,原著开篇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为了他的拍摄方针。“‘合’,即所有导演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当时所有导演、编剧、摄像、美工、制片全部要提前参与剧本讨论,听取三国专家的意见和指导。而’分’,则是分集导演自己拍各自的部分,初剪完再统一交给王扶林。”(来自:新京报)

这种对故事宏观性的整理不容易。未完成的《权游》小说毫无疑问带来了对编剧的挑战,导致最后一季的粗笔结局。原著作者乔治·马丁虽然与编剧分享了重要情节点以及最终结局,但是故事的主题好像没有从开始鉴定,导致夜王与异鬼的死亡虎头蛇尾,布兰的神秘能力忽来忽去,龙妈的mad queen转变更是翻脸行为。许多谜团让第七季浪费在抓异鬼的故事上显得更莫名其妙。一个故事迷失了核心思想,即踏入了虚无主义的领土。

杀死你的宝贝

在美国上写作课的时,老师经常会提出“杀死你的宝贝”(Kill Your Darlings)这个宗旨。有历史见证的《三国演义》,死亡率极高。如果让我回忆94版《三国》,便想到许多分身的脑袋,想到话刚出口就被拉去斩首的谋士,想到“一个卧龙,一个凤雏”的庞统没怎么上镜就被乱箭射死。毫无疑问,《权游》一开始更凭借冷血的杀伤力赢得了许多观众与评论家的欣赏,更是在电视领域中颠覆了传统英雄故事的叙述。其中艾德与血色婚礼死去的罗柏与凯特琳·史塔克更是让观众魂飞魄散,其中的铺垫与镜头处理胜于《三国演义》。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自从第三季血色婚礼后,《权游》好像再没有打乱大局,一级重要角色的死亡。

在死亡上的处理中,《三国演义》与《权游》最大的分歧之一是前者59集到64集倒下的一级人物(关羽、曹操、张飞、刘备)。这些人物的重要性同于Jon, Dany, Tyrion, Cersei, Jaime, Arya, Sansa, Bran, Ned, Robb, Catelyn。与《三国演义》在还剩下的20多集中,却敢杀核心人物相反,《权游》在雪诺的复活后缺变得没有胆量,让许多人物生存了下来。第8季的异鬼大战死亡率的难以接受,也是因为故事好像回归传统电视剧思维,大号英雄死不了。

中国的《三国演义》,跟美剧《权力的游戏》有何相似之处?


(从59集到64集一连串的死)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很确切,英雄能死,英雄也得死。它的叙述结构利用了中国文学常用的独立、片段故事的方法,让故事似于浪花一个接一个的发展。我九岁移民美国,对《三国演义》的故事并没有很深了解,这次重温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的故事有如此漫长的铺垫,诸葛亮到第26集才出现,当我刚钻进开头董卓、吕布、袁绍的故事,他们却一个接一个死。面临每个死亡,我都有点心惊胆战,不为了人物,而是担心故事如何讲下去。当关曹张刘一一倒下后,我真没想到还能有20余集。而就如主题所述,前前后后都是英雄。

马丁提出过,当一个人物好像获得了护身符般的保护,一个故事则失去了危机感与真实性。《权游》是否应该遵守自己创建的杀人本性,就算不杀人,也可以以片段叙述方式,终止部分角色的故事,让故事富有更多有意义动力,不让最后一季变成困在瓶颈里般的拥堵。毕竟一个人的死,可以带动另一个人更戏剧的反应。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

王扶林导演强调过,老版《三国演义》要依据原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来拍摄,剧中“善”与“恶”的角色也因此分明。但就算分明,不代表人物扁平。如周金华所评:“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夸张,甚至笼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电视剧则把他们还原为人,使他们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再加上演员精彩的创造,使剧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人物的真实感建立于许多人物 “在平等的价值观之间做出的选择, 而不仅仅是在善与恶之间,更不一定因为政治” (Jung, C)。

刘备军战败,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为了保住刘备二位夫人性命等原因,关羽约三事投曹操。曹操对关羽格外厚待,而关羽却一直想着刘备。有一个对话很好地描述人与人的复杂价值观。曹操送关羽绿袍,关羽穿上新的再套上旧的,说不能有新袍就忘了兄长之赠。曹操说公真义士也!曹操送赤兔,关羽说这样我就能跑得更快找我主公了。曹操想事主不忘本,云长真乃天下之义士也!“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最后看着关羽负他。而赤壁之战后在华容道遇到走投无路的曹操时,关羽放了他。请问何为义,何为情?


中国的《三国演义》,跟美剧《权力的游戏》有何相似之处?



与《三国演义》相似,《权游》的人物貌似好坏分明,但它的精彩在于每个人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剧终的瑟曦像曹操一样的反派人物,她诡计多端,心狠手辣,但通过她与许多“敌人”的对话,观众深感她无奈人性的一面。第一季她与罗伯特·拜拉席恩的对话,对政治婚姻的绝望,第二季黑水大战中她与珊莎的叙述,说道自己不想屈服于一个女人命运,都透露了一个复杂角色需要证明自己的动机。然而,类似《权游》里的许多人物的命运,瑟曦最后变成了一个空洞,单一的角色。

也许故事到这里的最大遗产,是一部改编未完成原著电视剧的案例,这倒让我想起1987版《红楼梦》的故事。《红楼梦》后补的40回里细节少了,诗词少了,人物平了,但它富有戏剧性的大起大落,更有黛玉焚稿,宝玉宝钗成婚这家喻户晓的情景。但为了达到这个高潮极点,可能牺牲了80回里精心塑造的贾母之人格与动机。这个牺牲,好像《权游》后几季为了推进剧情而丧失灵性与智力的提利昂。我们得到的是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戏,可我们失去的是原著作者最爱的提利昂啊

我很难忘87版《红楼梦》做出的勇敢决定,抛弃观众熟悉的结尾,与众多学者讨论出更尊重原著人物的结尾。虽然失去了一边焚稿断情,一边张灯结彩的对比,但赋予我们一段王熙凤长达五分钟的死亡情景,一首歌倒叙她的一生,从富贵到拖在雪中的她,最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结尾的匆忙与彻底凄凉可能让许多观众很难言,但绝对是经典之作的气度与精神。


中国的《三国演义》,跟美剧《权力的游戏》有何相似之处?



在我们这碎片化的时代,难得一个故事获得了我们的耐心,可惜没有赢得叙述者的耐心。马丁老大,看您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