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生态文明工业新城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黔东工业经济中心、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新城”目标,紧扣“强化产业补链、产业集聚,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培育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领导带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积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开发区园区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

德龙新区群众在劳务合作社务工。

吸收劳动力就业成效突出

如今,开发区形成了打火机、箱包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链。一个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落地发展,在解决当地及周边群众就业的同时,也有效回应着从德江、石阡两地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创收诉求,形成企业发展、群众增收两不误的良好局面。

截至7月底,开发区有工业企业458家,含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投产28家,总计吸收16393人稳定就业,普通员工平均工资2180元/月。

大德新区为开发区第一个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承接自德江县搬来的208户992人入住。该小区有劳动力478人,在职能部门积极引导、推荐就业等工作措施下,已实现“户户有就业”,稳定就业447人,其中,省外就业156人,省内就业87人,就近就业173人,自主创业31人,除部分患有疾病、身体残疾的劳动力外,基本实现100%就业。

德龙新区搬迁群众进厂了解就业情况。

德龙新区为第二个安置点,已承接德江县1200户5837人入住,统计正常劳动力为2886人,省外就业1359人,省内就业1123人,其中就近就业779人,自主创业65人。

相较于本地群众就业,搬迁群众的就业更加凸显出开发区园区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重要社会效益。

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喜人

贵州东亿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打火机研发、经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规上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于次年4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2017年7月二期项目也投产发展。现有砂轮机、电子机、电子防风机、多功能机等5大系列300余个品种的产品,两期项目全部运营后,日产打火机数量达500万支,辐射带动就业1900多人。

东亿电气生产车间。

今年上半年,该企业产量达50320万支,产值达25160万元,客户需求量远超生产量,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发展成效显著。

作为开发区“工业化精准扶贫示范企业”,东亿电气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大量招收辖区内贫困户、搬迁户和缺失部分劳动能力等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带动就业实现增收。目前,该企业员工中,有贫困户200多人、农村转移劳动力700多人,工人平均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

从德江县桶井乡搬入大德新区的吕谢,在东亿电气实现了就近就业。“刚开始不太熟悉,做起来有些慢,效率不高。”谈起初来上班时的情景,吕谢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一年多时间,她已经把手里的活儿做熟摸透了,现在能每天做到900个打火机组装量。“我在这里上班,每月也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我们家已经稳定下来了,我也要更努力地工作。”

距离东亿电气不远处的贵州大龙金亿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打火机配件压电的企业,与东亿电气、联航陶瓷等打火机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如今,厂里有200余名员工,日产量达400万支。

“上半年生产总数达6亿支,完成1亿元的产量。现在是产能跟不上需求,产品供不应求。”面对眼下良好的发展形势,金亿电子副总经理赵轩介绍,企业正准备扩大生产线,加大招工力度,力争实现每天600万支的产能。

家住湖南省林冲镇的杨清灿,原本在大龙工地上奔波忙碌。听老乡介绍,金亿电子工资待遇不错、又不拖欠员工工资,他自己专门跑来企业咨询就业,现在金亿电子做杂工,“我来了有10多天了,这里还不错。我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日晒雨淋的在工地上干苦力了。”

凭借良好的信誉、口碑,金亿电子已成功搭建稳定的销售渠道、构建强大的企业凝聚力,目前,正按照发展蓝图稳步成长,不断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作为开发区又一劳动密集型支柱产业园,箱包产业园的10余家入驻企业吸纳1000余人就业,年总产能达到2000万个箱包,产值可达8亿元。

华帅箱包生产车间内,120多名员工在各自的责任区域忙碌,整个生产车间一派忙生产、赶订单的繁忙景象。目前,该企业正在开足马力赶制4万个书包订单和2万个旅行包订单。

于今年初搬入德龙新区的叶双秀,3月份进华帅箱包务工。“经过培训后,我现在也能拿到3500元的收入,做得多的时候,能拿到4000元。”

开发区正不断完善延伸箱包产业链,致力打造中国·西部箱包产业园,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增收,助力开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上新台阶。

箱包产业园生产车间。

积极培育企业促进发展

开发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持续立足抓项目促带动的发展目标,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于2017年11月开工建设的北部轻工产业孵化园项目,如今正在有序建设,投用后可为100家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随之而来的是3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依托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积极培育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帮助广大劳动力实现就业。预计到今年底,将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到2019年底,将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预计到2020年,六个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

为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开发区将继续紧密结合园区发展实际,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围绕“抢抓两大机遇、发展六大产业、建设六个园区、抓实三个保障、实现两个目标”的“26632”产业发展思路奋力前行,为早日实现“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千亿级园区”积蓄力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