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想(当然不是科学家提出的,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或许地球等岩石星球原本也是迷你海王星,卢格的理论下靠近太阳,然后浓厚的大气层或者海洋被剥离,最终留下了岩石成分,像今天这样,只不过水星、金星、火星没有地球这么好的运气,被剥离得一干二净。或者说,如果把海王星放在地球或者金星甚至水星的位置,它也会变成岩石星球。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迷你海王星的存在,打破了宇宙中只有气体行星和岩石行星的格局。我们也分析了迷你海王星的内部结构,极有可能也是由大气层—海洋—岩石内核构成。

看起来,迷你海王星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是海洋比较丰富罢了。那么,为何迷你海王星在宇宙中如此少见呢?

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生罗德里格-卢格认为,迷你海王星在宇宙中,其实更多地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天体。它们通常形成于距离宿主恒星较远的位置,冰分子结合氢气和氦气,逐渐形成冰晶、岩石内核,然后形成一个稳定的天体。

但是,这不是它们永恒的命运,而是命运转折的开始。

在漫长的岁月里,宿主恒星的潮汐力会拉扯迷你海王星靠近自己。随着不断靠近宿主恒星,迷你海王星的氢、氦等通常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物质开始挥发。并且,由于温度太高,宿主恒星辐射太强,导致它的大气层迅速流失到宇宙空间。迷你海王星的最终命运,可能仅仅就是一个岩石的核心,也就是岩石行星。

事实上,HD 21749b恰好就是这样的样子。据观测,它的公转周期仅有35天,比水星还短,根据开普勒行星三定律可以知道,它比水星还靠近宿主恒星。这导致它表面的温度可以高达150℃(好在它的宿主恒星比太阳要微弱一点,否则这颗行星的温度还要更高),很容易流失气体。

同时,我们的太阳系,也恰好呈现出这个状态:以地球为代表的岩石星球在内侧,以木星为代表的气体巨星在外侧。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想(当然不是科学家提出的,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或许地球等岩石星球原本也是迷你海王星,卢格的理论下靠近太阳,然后浓厚的大气层或者海洋被剥离,最终留下了岩石成分,像今天这样,只不过水星、金星、火星没有地球这么好的运气,被剥离得一干二净。或者说,如果把海王星放在地球或者金星甚至水星的位置,它也会变成岩石星球。

这个剥离的过程,对于迷你海王星来说,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诚然,它们的许多物质流失到宇宙空间,但是留下的岩石星球,却相对来说更宜居了。

卢格的计算机模拟过程显示:话是这么说,但是想要变得宜居,需要满足许多的条件才可以。首先,氢和氦要流失得足够多,才可以让岩石露出来。但是这个速度又不能太快,否则会导致水也被裹挟进入宇宙空间,这颗星球就干涸了。

另外,迷你海王星的位置要合适,卢格称之为“可居住的蒸发核心”。在这个位置,核心的水冰可以融化成为水的海洋,更适合生命的孕育。

看起来,卢格的推测还是有一定证据的,不过,这也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作证。

当然了,迷你海王星究竟是不是液体行星,目前也还没有定论。也有科学家认为它们只是岩石星球,只不过由于大气层比较厚才导致平均密度和水比较接近。

总之,只有观测到更多的迷你海王星,我们才能了解这种天体。而我们太阳系演化的秘密,或许也就藏在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