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后自更名鹗,字铁云,号老残,曾署名“鸿都百炼生”。刘鹗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但济南人对他的熟悉,主要是因为他著有《老残游记》。这是一部享誉中外文坛的著名小说,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获得了从民间到一流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胡适、林语堂、严复、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均大加赞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名著中,描述济南风光的那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百余年来早已成为对济南生动描绘的经典话语。小说还写了济南的许多古迹、名胜和街道、商店等。其中有大明湖、历下亭、铁公祠、历山、舜井、趵突泉、金钱泉、黑虎泉、鹊华桥、高升店、日升昌汇票庄以及山东巡抚衙门、天主教堂等等。他在写大明湖的铁公祠时,专门提到了“佛山倒影”,即在铁公祠前面的湖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千佛山的倒影。

但是除此之外,刘鹗在济南的其他情况并不为大家所熟知。比如他在济南住在何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生活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几乎没有人能详细解说清楚,更不知道刘鹗最初在济南崭露头角,却是凭借了他的数学天分。

刘鹗在济南的点点滴滴

在治河中,与当时著名的算学名家打赌并取胜,济南风传刘鹗算学之名

1890年春天,刘鹗被山东巡抚张曜谘调山东治理黄河,不久便被委任为黄河下游提调官。

针对当时流行的“不与河争地之说”的治理思路,他力挽狂澜,著《治河七说》批驳此论。大学问家罗振玉曾为刘鹗写过小传,文中记载:“在张勤果幕中,有贾步纬者是当时的天算学家,与李壬叔(善兰)齐名。某次黄河下游堤工勘测,勤果为了慎重,请贾去复查。贾回报堤工宽度较下游签呈增加约一倍。勤果闻报大恚,召铁云切责,拿出贾步纬的回报数字,责令复查。铁云遵命复查后,原来勘测并无错误。去见贾请教。贾说你测量计算错了。铁云拿出算草复核仍不错,又以算草向贾老先生请教。贾看后说:‘你计算方法不错,不过标杆立的不对。’铁云问贾:‘标杆立在何处?’贾说:‘未立标杆,系以对河宝塔为据。’铁云如贾言重测,得数果与贾相同。但实测,宝塔离河岸尚二里余。因回报勤果说贾老先生测错了。勤果又请贾问,贾说他不会错,愿与铁云打赌,立竿重测。勤果说不必立竿测量,直接派人拉绳子实地丈量,看究竟谁对,贾问铁云:‘你错了,输什么?’铁云道:‘错了,辞下游提调不干。’贾说:‘好!我错了卷行李。’丈量结果,是贾错。这位耿介的老先生终于卷起行李,留书不辞而去,派人去家里请也不回来,一时在济南风传:刘铁云赶走贾步纬的笑话,铁云算学之名,因而大噪。”

罗振玉是刘鹗的多年知好,又是儿女亲家,两家一度门对门居住,他的记述当然是可信的。文中的张勤果即张曜。文中的贾步纬能与李善兰齐名,说明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他的:“贾步纬(约1840—1903)清代著名天算家。贾步纬是少有的兼通英文的职员,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译书事业,在洋务运动中为译介西学和简化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贾步纬是中国引进西方计算器的第一人,亲自领导和购买了从英国进口的大型计算器。”能把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问家赌赢,有力地说明刘鹗在算学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也有了不得的才华。

刘鹗在济南的点点滴滴

在济南,刘鹗至少居住过三处地方,均毗邻大明湖,有利于其写作《老残游记》

据刘鹗的儿子大绅回忆,刘鹗到济南做河工的第二年,也就是1891年,回淮接家眷来济南,妾衡氏、茅氏随任,先后居济南小布政司街、英武庙街。不久之后,衡氏先自回淮,只留茅氏随任住在济南。刘鹗之孙、曾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的刘蕙荪先生在《铁云先生年谱长编》记载说:“当时先父(即刘鹗之子、刘蕙荪之父)才五岁,马宝姑姑才周岁。行时系雇的官船,一日我马宝姑姑误落舱底,好久才弄了出来,全船的人都哗笑不已。初到济南时,住小布政司街,街有高升店,出门,早晚均经过其地,所以《老残游记》中曾用高升店为背景。一九三六年英人谢迪克氏翻译《老残游记》亲住小布政司街高升店访老残遗迹。店伙竟指一室告谢迪克说:‘这一间就是老残住过的。’谢迪克曾照了好几张照片,并拿给我看。……不久,衡氏回淮,又移居英武庙街。”

刘蕙荪又记载说:“我父在天津金城银行工作时,遇见一位朱燮臣翁,比我父大十多岁。说他父亲(当时任历城县知县)和铁云先生是把兄弟,铁云先生家眷未到济南时就住在历城县衙门里,他当时才二十岁,称铁云先生为世叔,并从铁云先生学医。朱曾以铁云先生手札一页相赠,我裱成一个小镜框,后为刘半农先生索去。”

也就是说,刘鹗在济南至少住过三个地方,初到济南时,先住在历城县衙门里,后来才移至小布政司街、英武庙街的。清代的历城县衙门如今在哪个地方?我们知道,济南有四条老街巷:县东巷、县西巷、县前街、县后街。这四条街巷中的“县”就是指古时的历城县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城县衙门。四条老街巷因分别位于县衙的东、西、南、北而得名,四条街合围的地方就是过去历城县衙所在。乾隆年间《历城县志》云:“历城县署,南至济南府,北至巡盐察院,东至塔行街,西至东华门。”说的就是历城县衙的具体位置和四至。其中,“塔行街”是明朝的街名,清初一度称为“东县巷”,清末改为“县东巷”,并沿用至今。

济南大布政司街,今称省府前街。小布政司街和大布政司街垂直相交,东起芙蓉街,西止原布政使司大门,今称省府东街;小布政司街的其余路段,今称省府西街。英武庙街,又称为鹦鹉庙街,在当时为县西巷内的一条支巷。这三处位置都是济南的核心区域,毗邻大明湖,对于他后来写作《老残游记》当然是大有帮助。

刘鹗在济南的点点滴滴

在济期间治河成功;双刀客护送下离济;在济南与袁世凯结怨

《铁云先生年谱长编》中,收有刘鹗在济南治河时发出的七篇禀报。他在济南治河是非常成功的,最后被“保以知府任用”。据刘鹗妾茅氏回忆,在济南时,有一天狂风暴雨,刘鹗外出查河,终宵未归,家里人急得不得了。黎明雨住回家,已经是泥泞遍体。这一夜河堤有两处决口,刘鹗亲自立在堤头狂雨中,拿锄头带头抢修,才得转危为安。第二天,大家才听说其他工段好几处都失了事。茅氏妹妹吉氏当时也住在刘鹗济南家,她回忆说那时候刘鹗每早都要到张抚台衙门,中午有时回家吃饭,有时不回家。黄昏时,多在院子中放一张藤椅,躺在上面看一本大书。当时交游中,以与抚幕总文案姚云松最为莫逆。云松的孙子姚祁公曾告诉刘蕙荪,他家中还藏有不少铁云先生与姚翁的信札;河工措施,姚在幕中为力颇多。

1891年这一年的冬天,爱读书的刘鹗还从济南出发,冒雪去了聊城,为的就是拜访东昌杨氏海源阁藏书,但是没有遂愿,失望而归,并曾于旅舍题七绝一首,言其怅然之情。

1893年夏天,刘鹗的女儿龙宝在济南出生,为茅氏所出。1894年春,刘鹗全家离开济南。来山东时是坐船来的,这一次回淮,是坐的轿车。刘鹗的儿子回忆说:“我当时还小,详情已不能记忆。只记得某日打尖的时候,老人家曾托了一个初生的驴驹子给大家看,至今景象如在目前。”茅氏则回忆说,“甲午年春,由济南回淮,是起早走的。因为沿途不大安宁,请了保镖的护车,随行的镖师及护丁皆身背双刀,车垫下也放有双刀,出鞘均灼灼如银,耀人眼目。”

1895年岁暮,刘鹗还曾回济南度岁,曾在济南文美斋购过至少两本笺谱,并在这两本笺谱之上,信笔书之,一年之中写下了近20首诗作。这之后,刘鹗先生再没回到济南。

此外,在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的《老残游记》序言中,著名学者严薇青考证,当年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幕中办理河务时,袁世凯也在张曜幕中。袁曾托刘鹗向张曜求情,以外放任职。结果张曜没有同意,袁世凯因此对刘鹗怀恨在心。后来袁世凯入军机处,掌握大权,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织罪名命人将刘鹗逮捕,遣戍新疆,次年,刘鹗病死在乌鲁木齐,年仅52岁。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济南对于刘鹗的一生,可真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