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59集01

一个人要向善的话,就必须克服这些无始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习气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克服它也有一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七《吴志上》。

『传曰』,指的是《国语》。《国语》中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句话是感叹为恶容易为善难。『从善如登』,为善就像登山那样艰难。为什么如此艰难?因为他向上攀登,要不断地克服地球的引力,这个引力,在我们的修行中比喻的就是各种诱惑、各种吸引,譬如说财色名利等等,这四大魔王时时刻刻地吸引着我们去堕落。

所以一个人要向善的话,就必须克服这些无始劫以来形成的习气,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习气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克服它也有一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为恶就像山崩那样迅速,甚至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你看山崩塌的时候,迅速地坠落,也是因为有地球的引力。

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所以朱子云:“要做好人,则上面煞有等级。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攀跻,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学者可不畏哉?”朱子就提醒学人,说要做一个好人,上面有很多的等级,你看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而每一个君子、贤人、圣人,这当中还有很多的等级,所以做好人实在是不容易。所以古人也提醒我们,“德比于上则知耻”。

我们的德行跟谁比?要跟古圣先贤来比。他们早已经成佛作祖、成圣成贤了,但是我们还是博地凡夫,因为这个事就生起无比的惭愧心,怎么可以因为一点小小的修行进步而沾沾自喜?还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做不好人,则立地便至”,如果想做一个恶人,那很容易。

善人和恶人“只在把住放行之间耳”,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德行操守,你就能够向上攀登,成为君子、成为贤人、成为圣人;如果你放逸自己,懒散、放纵、任性,你就成为恶人。而要向上攀登,“分寸不得上”,要想进一步都非常难,都要克服很多的诱惑。“失势,一落千丈强”,像我们爬山的时候,一旦脚没有蹬实,蹬空了,那一失足成千古恨,那是非常迅速地堕落。所以想到这一点,修学的人怎么不心怀恐惧?一定要以战战兢兢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言行。

在历史上有一个张恭懿,他的名字叫瀚,张瀚张恭懿。他当官的时候到观政都察院,观政都察院就是到都察院去任职,当时的廷相王台长,一看到他就非常地器重,觉得这个人是可塑之才,所以也对他特别地提点,就请他坐下来,对他这样讲:“昨天下过雨之后,我出门去观看,结果看到了有一车的人,他们穿着新鞋下了车,因为雨后地很泥泞,他们刚一下车的时候,从灰厂经历长安街,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因为鞋是新的,他们都择地而蹈,都选择比较干润的、干的地方,没有到泥泞的地方去走,恐怕把自己的新鞋给染污了,所以非常地小心谨慎;但是他们到了贳城的时候,土地愈来愈泥泞,泥泞的地方就很多了,结果第一次偶然把鞋给沾脏了,踏上了泥泞,踏上了泥土,染污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顾惜自己的鞋子了。”

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他后面说:“居身之道,亦犹是尔;倘一失足,无所不至矣!”为官、修身之道也是如此,就像前面踏上泥泞的鞋,如果它已经被染污了,第一次染污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谨慎了,所以“倘一失足,无所不至矣!”如果第一次把持不好自己,譬如说第一次收了贿赂,第一次做了坏事,譬如说犯下了邪淫,以后恶事连连,就不再顾惜了。“公佩其言,终身弗忘”。张恭懿非常佩服王台长给他讲的这一番话,是一段非常好的提醒,所以他终身谨记,都不敢忘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初次作恶,没有作恶之前,他严守自己的节操,把持得很好,但是第一次放纵了之后,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把持自己的操守了。

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告诉我们,要克服一些恶习、惯性,一开始都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让恶念相续之后,就必有大祸。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到这一点,他才不敢造恶,并且还了解到,子孙后代和我们都是一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仅仅自己的人生毁掉了,后代的人生,也因为自己不谨慎的行为而受影响。

所以真正慈爱后代的人,一定是克念作圣,能够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习气,给后代子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放纵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后就可能一错再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