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刘光森已是全国物流劳模

当年在深圳打拼的刘光森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雷炸响时,万安县高陂镇下东村的刘光森还只是个2岁的娃娃。“家里有9个孩子,我排行老八”,刘光森的儿时记忆里,最深的感受便是穷,空心菜、芋头汤似乎永远是餐桌上的主角,“有时候还得靠别人接济过日子,很苦”。

这样的“苦”,在40年后的今天,早已不复存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如今的刘光森早已集各种荣誉于一身。其一手创建的物流平台被省发改委确定为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已成为全国十大重点物流平台、全国第一批无车承运试点合格企业。“用我的一生,尽自已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9月9日,刘光森告诉记者,这是他的“终极目标”。

走出家门

涌入打工洪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不少吉安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深圳总能吸引无数打工妹、打工仔的目光。怀揣着对梦想的追求,1996年,刘光森选择做了一名打工仔,只身一人去了深圳。火车离站时,母亲转身擦泪的情景,触动了刘光森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当时捏着我妈妈塞给我的100块私房钱,暗暗发誓一定要成功”。

但是,成功哪有那么容易?从农村出来的刘光森,身处繁华热闹的深圳,面对翻倍的物价、快节奏的生活,感觉无所适从。生存,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没技术,没经验,找工作很难”,为了赚钱,刘光森当过食堂炊事员,也做过业务员。因为不舍得花钱,他住过走廊,经常两顿饭并一顿饭吃。这些苦难,最终成就了能吃苦、会吃苦的刘光森,“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既然选择离开家乡出来闯荡,就不能因为困难而轻易放弃”。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日里,总爱去电子城“闲逛”的刘光森,意外发现了一个商机。“第一次看见来电显示电话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因为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刘光森用仅剩的积蓄在复印店印制来电显示电话广告的小卡片,买了一辆破旧自行车,把小广告塞进了人们的报纸箱和牛奶箱。就这样,靠着卖来电显示电话,刘光森的钱包开始变得“鼓囊”。

“在深圳的那段时间,教会了我做人要感性、做事要有韧性、创新要有悟性”,这段特别的经历,也为刘光森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管赚多少钱,在刘光森心里,家总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即便它不如外面世界那般繁华。2002年,刘光森回家了。漂泊的心,终于可以安定。回来,到底能做什么?“我大哥在105国道旁开了一家小餐馆,经常会给过往的货车司机和老板免费提供货运信息”,刘光森由此萌发了开货运信息部的想法。一块小黑板、一部电话、一张桌子,由此开启了兄弟俩的另一条创业路。

用心筑梦

三次成功转型

几年后,刘光森的货运信息部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货主慕名前来,现有车辆已不能满足货源需求。“后来我就召集家里的6个兄弟,一起出钱买了50辆运货车,成立了吉安万佶物流运输有限公司”,刘光森说,这是公司的第一次转型。到2008年,刘光森的公司已拥有200多辆货车,年利润近千万元。

创新,从未止步。为了让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刘光森想到了借助互联网。很快,刘光森和他的团队借助互联网建立了物流信息网,在网上提供车主和货主的供求信息,以收会费的形式赢利,实现了第二次华丽转型升级。手中积累的财富越多,刘光森的忧患意识也越强。2010年,刘光森重点将战略转向电子商务领域并开始第三次转型升级,斥巨资打造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将其向全国市场推广。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时间已转至2016年。这一年6月,万佶物流推出数年磨一剑打造的全新现代化物流生态电商平台系统“运物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物流交易标准化、交易征信全程化、交易实时大数据可视化、交易风险管控系统化、交易功能集成化,全面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中国物流业标准化难、征信难、风险管控难等体制性瓶颈问题,被有关物流专家称作中国物流交易模式的破冰之举。今年2月,刘光森所在的公司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的考核,作为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刘光森的创新步子也越来越大,“公司所属的500多辆大货车陆续转给个人,让他们自己‘当家’,公司变成了‘无车’物流,专注于做平台”,刘光森透露,公司去年接入车辆已达26万辆,实现营业额1.5亿元。

从一个农村娃到公司负责人,从一辆破旧自行车创业到先后在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建立20余家分公司,刘光森用努力和创新,完成了一次次人生飞跃。就在今年7月,刘光森获评“2018中国物流信息平台十大风云人物”称号。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现在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企业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升级,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创新一直在路上”。

记者贺晓梅/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