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显然,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无法通过和平谈判与芬兰达成协议的方式取得卡累利阿地峡,遂在战争前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对芬兰的作战计划。第7 集团军的任务是突破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防御,歼灭芬军部队,抵达维堡—武奥克萨河(Vuoksi)一线。

原著 :拜尔·伊林切耶夫

译者 :胡烨


八十年前,苏芬战争爆发前双方的作战计划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不宣而战,苏芬战争爆发。战争伊始,全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顶多持续两个星期,并将以红旗高高飘扬在赫尔辛基的总统府官邸而结束。但战争的进程却让所有观察家大跌眼镜。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目睹芬兰战士为捍卫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一度击败并挡住苏联红军……

事实上,芬军和苏联军队之间的人力资源和武器装备差距惊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过分乐观地计划仅以列宁格勒军区的部队粉碎芬兰。不过,列宁格勒军区的兵力和技术装备十分有限,这经常被错误的说成是冬季战争之初芬兰就要面对整个苏联红军。

苏联红军的计划

苏联红军很早就拟定了对芬兰的作战计划。不过,在1939年秋,所有的计划都已过时,急需重新拟定。显然,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无法通过和平谈判与芬兰达成协议的方式取得卡累利阿地峡,遂在战争前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对芬兰的作战计划。

对芬作战被策划为一次由列宁格勒军区实施的局部军事行动,作战计划假设芬兰陆军因实力有限无法进行有效抵抗。在这种情况下, 梅列茨科夫的计划是在边界突破战役中就摧毁芬兰陆军主力,然后沿着连接苏芬两国的主要公路迅速突入芬兰心脏地区。整个计划从1939年11月初开始匆匆草拟,到11月中旬完成,历时不过半个月时间。梅列茨科夫拟调动四个集团军沿着南起芬兰湾北到佩特萨莫苔原地之间的整个苏芬边界展开兵力,发动战争。

第7 集团军在雅科夫列夫(二级集团军级)的指挥下,负责对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要防御地带实施突击。开战之初,第7 集团军投入九个步兵师(步兵第70、第24、第43、第49、第90、第123、第138、第142 和第150 师) 和四个坦克旅( 重坦克第20 旅、轻坦克第35 旅、轻坦克第39 旅和轻坦克第40旅)。集团军还得到几个重型炮兵团的加强。坦克第10 军( 辖轻坦克第1 旅、轻坦克第13 旅和摩托化步兵第15旅)是集团军预备队,准备发展步兵部队在前线的胜利。第7 集团军的任务是突破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防御,歼灭芬军部队,抵达维堡—武奥克萨河(Vuoksi)一线。然后,第7 集团军再继续朝拉彭兰塔(Lappeenranta)、拉赫蒂行进,最终向赫尔辛基进攻。

虽然苏联红军意识到了芬军会在卡累利阿地峡组织防御,但他们的最新情报还是在1937 年获得的,并不完整,特别是其大部分重要的筑垒和火力点是在那之后所建。此外,芬军筑垒地带的地图送达军队太晚,而且准确度太差以至于无法使用。

按照梅列茨科夫的设想,整个战争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星期。这意味着苏联红军突破速度为每日20 公里——这几乎是苏联红军一个步兵师和平时期行军速度的标准。

哈巴罗夫(师级)的第8 集团军将从拉多加湖向北突击。集团军下辖步兵第139、第56、第168、第18、第155 师以及轻坦克第34 旅。该集团军得到几个重型炮兵团的加强。第8 集团军的任务是前出到索尔塔瓦拉(Sortavala)—约恩苏(Joensuu)一线,并继续向西和西南突击,深入芬兰心脏地带,包抄到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力背后,配合雅科夫列夫的第7 集团军,围歼芬军主力。

M.P. 杜哈诺夫(军级)的第9 集团军组建于1939 年11 月15 日,在第8 集团军北面展开。该集团军下辖四个步兵师:步兵第44 师、步兵第54 师(山地步兵师)、步兵第122 师和步兵第163 师。战争爆发时, 步兵第44 师仍在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赶往前线的路上。第9 集团军的任务是夺取卡亚尼(Kajani) 和奥卢(Oulu),从芬兰国土最狭窄的蜂腰部位将芬兰国土一分为二。

V.A. 弗罗洛夫(二级集团军级)的第14 集团军将在最北面推进。第14 集团军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山地步兵师,但大部分部队仍在开往前线的途中。第14集团军的任务是在红旗北方舰队配合下, 夺取佩特萨莫(Petsamo),并阻止西方盟军在科拉半岛实施登陆,防范英法联军从挪威发起攻势。

苏联军队作战计划的拟定实在是太仓促了,甚至在战争爆发前,部分指挥员还心存疑虑,认为计划仍存在不少缺陷。然而,盲目自信却在苏联红军中占了上风。这一年,苏联红军连战皆捷:不仅远东诺门坎战役中击败精锐的日本陆军关东军,还在波兰战役中伙同纳粹德国,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并入苏联。冬季战争爆发前,苏联红军参加的战役都取得了辉煌胜利,欣喜若狂的苏联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大肆吹嘘红军的“传奇和无与伦比”。他们宣称,苏联红军装备有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苏联的骄傲。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指挥员大规模流失,沉重地打击了苏联红军的士气。一批毫无经验的指挥员被迅速提拔,部分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被清洗。

芬军的应对

独立后20年的时间里,芬兰陆军总参谋部一直致力于完善本土作战防御计划。1939年,为应对欧洲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变化,芬兰共拟定完善了两个作战计划,代号为VK1(对苏作战1号)和VK2(对苏作战2号)。

VK1假设形势对芬兰非常有利。方案假设苏联红军主力被迫在苏联欧洲部分的西部国境全线展开战斗并被牵制,无法投入足够的兵力对芬兰作战。在这种情况下,芬兰陆军计划不仅要保卫国土完整,还要从它东面的邻居身上咬下一块来。根据这个计划,苏联军队对芬兰的进攻将被阻挡在芬兰卡累利阿地峡。然后,芬兰陆军转入反击,恢复边界线,甚至越境攻入苏联本土,占领有利防御地带。

北面,芬兰陆军也将从拉多加湖的皮特基亚兰塔(Pitkäranta)—苏奥耶尔维地区(Suojärvi)组织反击,突入隶属于苏联境内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洛科斯萨(Tuloksa)—韦德洛泽罗(Vedlozero)—夏莫泽罗湖(Syamozero)地区。

再往北,芬兰陆军将从列克萨(Lieksa)—库赫莫(Kuhmo)地区实施反击,夺取苏联境内的列博雷(Reboly),然后继续深入苏联本土,朝列戈泽洛(Rugozero)实施突击。在苏奥穆萨尔米(Suomussalmi)方向上,芬兰陆军的滑雪部队穿过国境线,夺取沃克纳沃洛克(Voknavolok),并继续朝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实施突击。这一计划很大程度上在1941 年夏季的续战中得以实现,当时苏联陷入与纳粹德国的苦斗,无法展开大量军队对付芬军的进攻。

VK2 则是一份较为消极的计划,推断形势对芬兰不利,因此,其本质更倾向于防御。计划要求在尼基莱(Inkilä)—哈特亚拉赫登恩耶尔维(Hatjalahdenjärvi)—穆奥兰耶尔维(Muolaanjärvi)—武奥克西河—苏万托湖(Suvanto)—泰帕列(Taipale)组织坚固而连贯的防线。在拉多加湖北面,芬兰陆军可以视战况发展,选择在任意三个地带组织主要防御。不过,计划要求芬兰陆军必须在拉多加湖北面击退苏联的攻势,然后转入反攻。芬兰北部的部队没有特别的计划,他们将按照VK1 计划行动。

最重要的是,1939 年秋,芬兰决定以特别演习的名义动员全体预备役人员。事实上,这次演习意味着芬兰陆军秘密完成了战争动员。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芬兰陆军没有使用“动员”这个词(因为动员军队几乎等于宣战),不过他们仍设法将兵力集结到主要防御地带。1939 年10 月和11 月,芬兰陆军还不断加修火力点和工事,并展开密集的营连排班战斗训练,进行实弹射击和紧急教授战术课程,针对苏联军队前出主要防御地带堑壕的反击战法演练一再进行。如此这般,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主要防御地带事实上已经成为芬军的家:他们熟悉战场的每一寸土地,就像自家后花园那样印在脑海。很快,我们就将看到,这两个月的训练和准备在1939 年12 月的战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苏联军队的战败。

1939 年秋,芬兰陆军成立野战军和迟滞部队。野战军的主要任务是守住主要防御地带,伺机实施反攻。野战军由得到支援炮兵配属的各个步兵师组成, 1939 年10 月初沿着主要防御地带展开兵力。迟滞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苏芬边界和主要防御地带之间地带展开迟滞阻击战斗,为主要防御地带的野战军争取时间,杀伤苏联红军有生力量,粉碎苏联军队的战役突然性。芬兰陆军总部以在国境线周围县份和村落的预备役兵员为核心,组建迟滞部队。迟滞部队的基干部队通常是一个独立营,由一个村或教区的预备役兵员组成。除预备役兵员外,迟滞部队还有机动部队——各个猎兵营和自行车营以及“乌希马”龙骑兵团和“海梅”骑兵团,它们将得到力量薄弱且装备陈旧的各个独立炮兵连的支援。总的来说,迟滞部队还是训练有素、机动灵活、战斗积极性高昂的。对芬兰陆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和各将领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有效使用迟滞部队——究竟是使用迟滞部队尽可能久地守住国境线呢,还是让它们打一个坚决的阻击战,然后迅速撤到主要防御地带后方?最终,他们选择后者,希望让迟滞部队在完成任务后,完整地撤进主要防御地带,充当野战军的机动预备队。

芬兰各部队根据战区的重要性分配。卡累利阿地峡由芬兰武装力量主力把守。地峡西部由芬兰第2军负责,军长是哈拉尔德·厄奎斯特(HaraldÖkvist)中将。地峡东部由芬兰第3军把守,含第8、第10步兵师。

芬兰第4军负责把守拉多加湖的北部地区。芬兰的战前计划认为北方的其他战区不重要,仅以迟滞部队的小股兵力驻防。

总的来说,冬季战争的芬军作战防御计划很简单,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主要防御地带。由于反坦克武器的缺乏,芬兰陆军的战术设计也受到一定影响:芬兰守军的主要任务是分割苏联的步兵和坦克,因为仅凭坦克是无法坚守既得地带的。丢失的支撑点将通过排、连或营级特遣队的反冲击予以收复。

卡累利阿地峡在所有计划中都是主战场。因此,芬军主力也都集中在芬兰独立后修建了20 年的卡累利阿地峡的主要防御地带。“曼纳海姆防线”的故事足以单独成书,读者可在作者官方网站www. mannerheim-line.com找到更详细的资料。

本文摘自《白色死亡:苏芬战争1939—1940》


八十年前,苏芬战争爆发前双方的作战计划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冬季战争”,而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