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借呗、校园贷等消费方式刺激着年轻人不断买买买。

在9月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提到,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开学季”成了“烧钱季”。

“无论是国家资助、社会捐助还是父母给的‘血汗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花这些钱都要知道心疼。”田祖荫说,广大学生应当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侈消费,“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谈到“校园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这两年媒体报道的,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因为盲目的超前消费。

如何才能让校园远离各种不必要贷款,杜绝奢侈享乐之风?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

教育部要求,高校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勤俭节约意识。

在盘和林看来,过度超前消费等于透支未来。只有理性的超前消费才是社会合意的消费。“我们需要对消费预期进行引导,对引发杠杆率、诱发犯罪的消费贷,必须以经济(信贷政策)和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