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黔楚咽喉”的湖南省洪江市黔阳古城已有上千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五门、十街、十二巷”的完整格局。游人如果稍加留意,一定不会错过分散在古城各处、由当地人自发创办的20 多家民间博物馆。

城东节孝祠里,61 岁的陈志明一手打造的自然根艺博物馆藏品超过2000 件,所有作品完全由匠人根据天然树根本来的形状稍加雕琢而成。记者在博物馆的墙上看到,20截树根摆出了唐诗名篇《登鹳雀楼》的全文,一根对应一个字,让人一望便知。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只减不增’的古法,确定它像什么之后,只做基本修剪,绝不再进行其他雕饰。”陈志明说,这是自然根艺最吸引他的地方。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自然界的这种奇妙巧合,他在几年前将原本锁在家里的这些宝贝,拿出来创办了这家博物馆。

和陈志明一样折服于这种巧合的还有袁世才。在他的“璞庄奇石馆”里,上千块石头有的形状酷似熊猫、鲸鱼、犀牛,有的纹路呈现出龙鳞、宫女、嫦娥、瀑布的样子。尽管有不少奇石在全国各种鉴赏比赛中获得金奖,但袁世才最喜欢的还是重达100 多斤的“猿祖”。

“你看这块石头,从稍微偏右的方向看去,完全就是一个猿人的头像。”袁世才一边描述,一边把自己的头部摆成和“猿祖”一样的角度。尽管已经70 岁,但他每年还是有一大半时间在全国到处跑,不停寻找下一块奇石,是他最乐此不疲的事。

古城里也有一类博物馆,展出的全是馆主自己的手艺。杨汉明是家中第23 代棕编傩面传人。在开办这个名叫“然翔园”的博物馆的七年时间里,他亲手用棕绳编织了62 件傩文化面具。虽然数量不多,但件件都是耗时耗力的精品,其中一件比成年男子还高的“食神”面具,他花了128 天、用了7826 米棕绳才得以完成。

杨汉明说,曾经有一位日本游客出价1200 万人民币想“打包”他的所有面具,并邀请他去日本传授编织技艺,但他拒绝了。“因为我认为它们应该在中国传承下去。”

当门上的自动感应器发出一声“欢迎光临”,游人只需在一旁的登记簿上签个字,就可以参观邱宏麒老人的剪纸博物馆。馆里的每一幅作品,都由他一刀一刀亲手完成。“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足有8 米长、半米宽,邱宏麒花费两年多时间,剪出814 个人、62 头牲畜。

据了解,他下一幅大作,是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卷》。记者采访时,兴致很高的邱宏麒老人正在向参观者展示自己耗时4 个月进行的准备工作——一副即将开剪的临摹画。

洪江市原文广新局副局长贺俊卿介绍,与很多被过度商业开发的古城不同,目前居住在黔阳古城里的超过90%都是原住民。“许多人家祖上就有从事画家、篆刻师等职业的先人,崇尚文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是面积不到1 平方公里的古城有如此多民间博物馆的原因。”(周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