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多名“准新闻人”深入梅州贫困地区,寻找鲜活的“扶贫”故事,发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创作出形式多样、反映广州帮扶梅州成果与经验的新闻作品。

这里面,既收录有关广州干部通过真抓实干,总结出“识贫”五口诀和“扶贫”新方式的鲜活故事,又记录下百岁老人对1927年“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珍贵红色记忆。

据了解,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大学部校共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成果,也是被称为继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方式外的创新扶贫方法——“新闻扶贫”。

▌红色故事:一只母鸡缔结百姓与红军的情谊

“那时候我去埋牺牲的红军,吓得浑身发抖。”回忆起91年前在梅州大埔县中兰村发生的三河坝战役,103岁的张艮英老人仍不忘当时的真实感受。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朱德、周士第率领部分起义军及大埔农军扼守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部队沿韩江而下潮汕。起义军和国民党军在韩江河畔激战三天三夜,史称“三河坝战役”,而中兰村就是其中一个战场,红色基因也从此在这里扎根。

91年前,当时年仅12岁的张艮英曾为红军送水送饭、掩埋烈士尸体、收留救治红军战士。说起这些往事,老人仍记忆犹新。

张艮英老人是童养媳,出生40天就被其他人家抱下山抚养。战乱爆发后,她躲回到山里的娘家。谁知,家里竟来了50多名红军,有的是伤兵,有的还佩戴枪支,让小张艮英十分害怕,不过红军安慰她说:“阿妹,别怕。”

那天,张艮英的母亲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加上平时不舍得吃的猪油和鱼露,熬成汤汁分给50多名红军果腹。红军十分感激张艮英母亲的救助之情,想把两只鸡腿留给张艮英。她母亲坚决拒绝,还拿出家里两张晒谷子的竹垫,铺在厅堂里给红军休息。

▌智勇小孩班掩护红军作战

中兰村被群山环绕,营造出一个极好的封闭作战环境。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作为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革命村落,村内不少地方遗留下战争年代的子弹壳、弹夹和士兵军服上的纽扣,还先后有近200名村人投身到革命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村里还开设出革命讲习所——智勇小孩班(当地又称智勇“小鬼”班),动员师生掩护革命,先后共有6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遗憾的是,如今所有小孩班的成员都已离世。

提及小孩班,82岁的村民刘南凌打开了话匣子。“我记得很清楚,我12岁那年,有一天去上学,发现学校里一个老师都没有!后来才听说一些师生捉住异己分子,一同打游击去了!”

当时,刘南凌对智勇小孩班十分向往,曾尝试加入。那是1948年的一个凌晨,他悄悄收拾好衣服装在书包里,打算溜出去与小孩班会合。谁知母亲追来,在拱桥下的草丛里央求他回去。最终,刘南凌还是不忍心家中只有母亲和5岁的弟弟,原路返回,但勇于奉献、爱国爱民的革命情延续至今。

文、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叶碧君 通讯员 穗宣 广大宣 邓纯榕 黎藜 郭秦 赖冬梅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董业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