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溪头紫玉生,微拍堂小编带你解读紫砂的动人故事。

  几百年来,宜兴紫砂壶艺发展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进步,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同时传承了传统工艺理念。除了制壶艺人的贡献,特别是由于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追求“清赏雅玩”可以说是紫砂文化的精髓。

  “一杯清茗,可沁诗脾”,明代壶艺大家时大彬刻于壶壁的这句铭文,就典型体现了茶、紫砂与诗文三者的结合之妙。明代万历年间李茂林首创“僧帽壶”,清代查慎行诗句“合作案头清供具,不归田舍归禅房”等,又展示了茶、禅、器的依依不舍。

  宜兴紫砂鉴赏收藏家、紫砂专业鉴赏委员会主任、“紫茗轩”品牌创始人:陈建伟

  在宜兴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住着一位不露真容的古玩爱好者,吴道子拓片之侧,却有郑板桥石刻真迹;不太宽敞的收藏室,层层叠加,排列着一件又一件紫砂珍品,其薄如纸,其润如玉,既有大师传世之作,也有后学精琢极品。即使是配展的各色把玩之件,也涵盖了南北隋唐,乃至宋元明清。真正是苏南富庶地,民间有奇珍,开眼观家藏。而呈现这一切的,便是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宜兴紫砂鉴赏收藏家、宜兴紫砂专业鉴赏委员会主任、“紫茗轩”品牌创始人——陈建伟。

  藏家陈建伟说:“宜兴紫砂已有千年历史,从存世最早的一把紫砂壶算起,也有500年之久了。宜兴古称阳羡,在唐代时已是著名的茶产地,通过从古至今的历史描述和文献记载,我深深体会到紫砂工艺体现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紫砂壶被誉为“世间茶具堪为首”,它是因茶而生,宜茶功能是其根本,更离不开宜兴五千多年制陶史的培育。它如果仅停留在饮茶用,不过是一把器物而已,而紫砂壶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紫砂工艺历久弥新、传承至今,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提升其价值品位的是神形俱备、道器合一的艺术性。它是集实用、欣赏、把玩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同 时又是表现陶文化、茶文化及金石书画等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经过这几年收藏经历,我才领悟到:‘仿古易,复古难;制器易,成器难。’”陈建伟感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