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年轻人又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打开这个“古董铺子”?如何来亲近如此丰富的历史遗存?

1用脚步去丈量,用图像记录文物古迹的变迁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爱好聚在一起,沿着朱偰先生走过的道路,用脚步去丈量记录着文化遗产的变迁,现已拍摄照片近5万张。

在南京众多民间文物爱好者中,“主题南京”是颇为活跃且相对年轻的一个团体,他们的微信交流群里有将近300人,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在职人员则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医生、警察、会计等。

团队核心成员邵世海自称“老邵”,也不过是个80后。他大学毕业留在南京工作,闲暇时喜欢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台相机,满城转。他至今记得在郊外田野上第一次看到萧景墓石刻时的震撼,那矗立在麦地里的长着双翼的辟邪石雕,刻着古朴文字的高耸的石望柱,都成为记忆深处最难忘的风景。“更加震撼的是,回来一查,它们居然是1000多年前的文物。”邵世海说。


品读南京|打开南京这个“古董铺子”的N种方式


萧景墓石刻。邵世海 摄

从此,邵世海开始利用更多闲暇时间去寻找南京的古迹。慢慢地,一群同样深爱着这座古都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创建了“主题南京”这个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交流的网上平台。朱偰先生是这个群体所有人的偶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偰先生耗时3年对南京的古迹遗存进行了系统走访调查,并且用当时难得一见的照相机记录下来。80年后,这群年轻人有意识地重走当年朱偰先生走过的路,记录南京周边文物古迹的变迁。

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主题南京”的年轻人们一有空就去走访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拍摄照片近5万张,其中还有上千张航拍图,全面展现古迹周围的环境变化。

“很多地方,我们都不止一遍地反复去,反复拍,怎么拍都不过瘾!”邵世海说。比如,位于麒麟门的南朝刘宋初宁陵麒麟,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都被他们拍遍了。因为没有专业的束缚,这些年轻人在拍摄文物时的视角更独特,还发现了一些专家此前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受到专家的好评。


品读南京|打开南京这个“古董铺子”的N种方式


“主题南京”成员在拍摄石刻。程大文 摄

年轻的人们通过走访和拍摄,记录下文物古迹变迁的同时,也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走访期间,一旦发现附近有野蛮施工之类可能损伤文物的情况,他们便会及时制止,或是向有关部门反映。

团队成员王腾介绍说,近几年,南京周边六朝石刻的保护状况得到了改善,附近大都安装了监控设施,有的加盖了保护亭或保护罩。曾经被泡在水里的萧宏墓石刻,如今安居亭下,周边也成了风景如画的公园。

2走上街头,寻找散落的明清文学

他们把书本里的抽象符号变成具体可感的人文风景,通过亲身体验,重新审视这座他们生活了几年的六朝古都。

走上街头,去寻找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这是南京大学一群大二学子正在忙碌的大事,他们要“通过南京这个视角来观照明清文学,重新审视这座他们生活了几年的六朝古都。”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们喜爱的这项特殊作业正是要把书本里的抽象符号变成具体可感的人文风景,通过亲身体验对明清文学产生感性认知。

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主要来自二年级各院系,46名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南京的一处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江宁织造府、江南贡院、莫愁湖、随园、清凉山、芥子园等地,先在小组内研讨各自发现和心得,再以PPT的形式向全班报告。韩沁妍等同学完成的“十里秦淮”的报告,从小处着手,介绍了秦淮河边的各式游舫:走舱是最大的画舫,俗名大边港,又名楼船,分前中后三舱,其设备齐全,雕绘精致,明窗净几,古气盎然;小边港是经改装的新式画舫,布置稍逊于大边港,多供富有人家携眷纳凉夜游;小七板则指精巧的小船,小巧玲珑,别具风韵,常有二三老人或文人学士借此乘凉聊天,为秦淮河平添了一分诗意……这些都指向:秦淮灯船的发端缘起于朱元璋坐灯船游秦淮。


品读南京|打开南京这个“古董铺子”的N种方式


外秦淮河。南京日报记者冯芃 摄

韩沁妍他们在报告中分析了从秦淮灯船到秦淮水在明、明末清初及清时文、诗、书中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影响,最后对秦淮河作出总结:这是一条“将颓靡与豪情、喧嚣与离情兼容并包的古河,并且在这些看似颓靡、喧嚣中也有着人世间复杂的情感,造成河水并不单薄,而豪情与离情的交融更是让秦淮河水为天下所无”。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才能最后把书读到肚子里去。”作为该项作业的一名参与者,南大学生孙冲告诉紫君,换视角,为认识和阅读明清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办法,获得了很多新的感悟。

3方式创新,打造更多亲密接触传统文化的通道

南京是六朝古都,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个富矿,如何激活它们,使其与当下生活、与当下的年轻人无缝对接,无数人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和尝试。

此前,南大文学院的另一项“红楼梦神作业”,也曾获得外界的广泛关注。学生们要证明“自己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者“给金陵十二钗找对象”,采用的方式则涵盖主题演讲、PPT制作、以质疑和发问为主的评议等。南大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苗怀明教授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述方式,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并作出调整和改变。基于此,他的学生们会用时下流行的爆款网文方式来阐述比较严肃的学术问题,“讲述本来就是多元的,可以有多种方式,除了一本正经的常见套路,也可以采用别的方式,由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产生新的启发。”他希望,通过课改的方式,探讨年轻人在当下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并找到通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的一条通道。

对“主题南京”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亲近南京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起初,这群年轻人只是用业余时间在网站里交流走访心得,近几年则大力开发一款以“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华夏古迹图”APP,目的是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查找到身边的文物并了解它们的具体情况。

接受紫君采访这天,老邵和他的同伴们就靠着这款小程序有了一个意外收获:“刚才我们早到了1小时,没事干,就打开程序里的定位,发现离这里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市级的文保点,正好跟着导航找过去打了个卡。”

如今这款APP里收录了130多个城市、近2万个文保点的信息,都是团队成员们实地走访并义务上传的足迹。“有的时候,一天就有几百个信息传上来,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整理、审核信息资料上了。”会计出身的团队成员刘晓平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珍贵文化遗产,“主题南京”还通过更多方式推介南京的文化遗产。比如通过微信推出“南京古迹日历”,每个月一个主题,每天发一个文物点的多张照片。近日,该团队走访成果汇集成的《六朝遗韵——沿着朱偰先生的足迹》一书正式出版。“希望我们的走访和宣传,能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这些千百年前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明。”邵世海说。

来源:紫金山

相关文章